作为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档案馆牵头,历时一年多时间编写的《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人物传略》就要和读者见面了,这是对陕西师范大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人的历史记载,是奉献给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人员和广大校友的一份厚礼。
我校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1944年建校之初的只有5个专业,7名专职教师,268名学生,30亩校园的师范专科学校,发展到今天设有18个院(系),62个本科专业,6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4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2600多名教职工,400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13000多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占地2700余亩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今天是一代又一代师大人呕心沥血,努力奋斗的结果。今天,编辑出版《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人物传略》,是对先贤学人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后学的鞭策、激励,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陕西师范大学的60年是几代师大人为之不断奋斗的60年。在过去的60多年里,差不多每过20年学校事业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陕西师范学院与西安师范学院的合并标志着一个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创立;1978年划归国家教育部直属则意味着学校已经走出陕西,成为国家队的一员;最近的20年,作为国家队一员,学校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如何谋划未来,寻求新的跨越是每一位师大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我校正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教育振兴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战略和学术环境优化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使学校真正成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尽早完成由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向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转型。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弘扬先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汲取悠远而弘博的师大传统文化,将成为我校实现新的跨越的强大动力。
《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人物传略》收录了从建校之初的1944年至“文化大革命”暴发前20余年间在我校工作的校级领导干部和副教授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近百名。其中有我校的前身——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第一任校长、老一代教育家郝耀东先生,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教育家刘泽如先生、李绵先生,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家郭琦先生,著名作家、教育家郑伯奇先生,我国地理学界泰斗、“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黄国璋先生,声学家赵恒元先生,数学家魏庚人先生,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古典文学家霍松林先生等,这些前辈大都出自名校名师,相当一部分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他们传承师道,多为某一学科的领风骚者,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在教学岗位上,他们严谨治学,传道授业,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和优秀人才,为陕西、西北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年代久远,本书所收录的对象大多数已经谢世,在此表示深切的怀念,并祝健在者长寿。另外,“文革”后至今还有一大批离开教学、科研、管理岗位的专家学者和领导,他们为我校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他们。希望档案馆充分开发利用珍藏的档案资源,编辑出版更多的成果,以此传承陕西师范大学的优秀办学传统,增强陕西师范大学的凝聚力,提高陕西师范大学学人对学校事业的责任心。
《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人物传略》即将出版之际,聊寄数语,是以为序。
房 喻
2006年3月于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