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的历史源头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省立师专)。
1944年1月,国民党陕西省政府聘请著名教育家黎锦熙、萧一山、王捷三为筹备委员,同年5月又增聘高文源、唐得源为筹备委员,以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友直兼任主任委员,组成省立师专筹备委员会,以西安市崇廉路37号西安女子中学旧址(现西七路西安中学校址)为校址,筹建省立师专。
筹委会主任委员王友直(1902-1992),字正卿,陕西韩城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同年加入共进社、共青团、中国国民党。"五卅"运动期间,参加罢工总工会工作。1926年被中共中央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由共青团员转为联共党员。1928年毕业后,曾任苏联远东边疆苏维埃政府少数民族部副主任、兼伯力市苏维埃政府少数民族部主任、列宁学院翻译等职。1931年回国后任中共上海浦东区委组织宣传部长。1933年被捕,1934年出狱脱党,曾任《中国日报》编辑、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星子特训班政治总教官。1937年回陕西后,曾任陕西各界抗敌后援会常委兼主任秘书、第十战区抗敌动员会秘书处处长、省教育厅厅长及国民党政府西安市最后一任市长。1944年,在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任上兼任陕西省立师专筹委会主任。在陕任职期间与共产党建立有单线联系关系。西安解放后被作为战犯关押,后经最高人民法院重新审理,以投诚待。后曾任陕西省五、六、七届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顾问等职,做了大量统战工作。
筹委会委员黎锦熙(1890—1978), 字邵西,湖南湘潭人。早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在省立四师(次年合并称省立一师)任历史教员,与杨怀中、徐特立先生创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师生情谊甚密。曾任《长沙晚报》主笔,《湖南公报》总编辑。1915年任教育部特约编纂员。1917年发起组织国语研究会,1919年任国语统一筹备会委员兼国语传习所导师,倡导“国语统一”和“言文一致”,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作用。后曾任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燕京大学、西北联大、西北师院等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主任兼总编辑。任西北师院教授期间受聘担任陕西省立师专筹委会委员。1944年参与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前身)。1949年作为九三学社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建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委。是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至五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生从事汉语史、古汉语音韵、现代汉语语音、汉语语法研究、汉字改革和辞书编撰工作。著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国语新文字论》等。
筹委会委员萧一山(1902~1978),名桂森,号非宇,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初读政治系,不久转入历史系,致力于清史研究。1923年,出版《清代通史》上卷,逾年又出版中卷,不数年,下卷书稿也陆续付印。1924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北大,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兼课。1930年,应南京中央大学之聘任教授,讲授清史。1932年至1935年,公费赴欧洲考察文化,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历史及政治将近一年。回国后,编成《太平天国丛书》第一集,《太平天国诏谕》、《太平天国书翰》、《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料》、《关于中国的大英政府文书总目(英文书)》等书,其所集的不乏在国内久已散失的珍贵材料。此外又购回一批英、法等外国人访问太平天国时的记述。从1935年至1938年,萧一山任河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此间,他除了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外,又创办《经世半月刊》,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并积极宣传抗战,反对卖国投降。1936年,延聘范文澜为河大文学院教授,并委托范文澜主编《经世半月刊》刊物。1938年,萧一山就任东北大学文理学院院长。1944年,改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在此期间受聘担任陕西省立师专筹委会委员。1948年,受台湾大学聘书,赴台任教。《清代通史》一书,是萧一山一生中最主要的学术著作。原分上、中、下三卷,他到台湾后,对此书又重新作了修订和补充,扩大为五卷,于1963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410余万字。记述了清代的全部历史。
筹委会委员王捷三(1898—1966),原名鼎甲,字捷三,陕西韩城人。因名含科举意味,废以字行。192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任河南督府机要秘书,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南路军秘书长,国民政府考试院高考科长。1931年承杨虎城资助,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34年归国,任国民政府考选委员会专职委员。1937年回陕,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授。1939年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1944年被国民党陕西当局以“自由色彩浓厚,不能与‘异党’斗争”为由免职,任教北洋工学院西北分院。在此期间受聘担任陕西省立师专筹委会委员。1945年下半年应李宗仁之邀,任北平行辕政务处长,1948年离职。1946年接任华北文法学院院长。在北平和平解放过程中,地下党通过其与傅作义部邓宝珊取得联系,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事后,周恩来总理宴请有关民主人士,王捷三亦列其中。1950年回陕工作,任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教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调西安文史馆工作。王捷三是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有:《教育论集》、《瑟歌集》、《中国伦理史》、《唐代诗人与长安》、《杜甫与长安》、《苏东坡论》等。
筹委会委员高文源(1902—?),别号味根,陕西米脂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曾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7年10月起,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教育系教授兼主任等职。1944年,在西北大学教育系教授任上受聘担任陕西省立师专筹委会委员。
筹委会委员唐得源(1904—1992),山东临淄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西安高中校长、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西北农学院院长等职。1941年起,任西北大学各院系共同科目教授。早年曾协助李仪祉先生兴办水利教育。1944年,在西北农学院训导主任任上受聘担任陕西省立师专筹委会委员。20世纪80年代后,任陕西文史馆馆员、陕西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等。著有《我国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与姚远合撰)、《李仪祉传》等。另在《教育与民众》上发表有《中国的“沙托克”》等学术论文。
省立师专的六名筹委会委员都是陕西乃至全国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以他们在教育界的崇高威望和在学术领域的突出地位,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力量,使省立师专从筹建伊始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克勇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