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在建祥同志主持下,由档案馆牵头编写的《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人物传略》(1967—1984)(以下简称《传略》)就要和读者见面了。这是继《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人物传略》(1944—1966)出版后,献给全校师生员工的又一份礼物。我校自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始,建校至今已60余年了。《传略》收录的这一批老同志,大部分是建国后走上讲台,见证并亲自经历了学校坎坷而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的17年,学校几经变更、组合,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颇具实力的高等师范院校。这里有老一辈校领导提出的“出潼关,进北京,争取在全国学术领域里的发言权”的战略构想的激励,更有一大批默默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本书收录的百余位教授、副教授,在那个时期绝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岁的年轻教师,是活跃在讲坛和实验室的一支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是“5年小成,10年中成,15年大成的出人才、出成果”目标的主力军。然而,正当他们蓄势待发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十年浩劫,他们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耽误了人生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段,有的甚至遭受过残酷的迫害。

    “文革”结束后,国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迎来了高等教育的春天,这一批当时的中年教师英姿勃发,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教学、科研中去,成为学校新的发展时期的一支主力军。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校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1978年2月,国务院批准将我校划归国家教育部直接管理,实现了我校师生员工“出潼关,进北京”的夙愿,正式成为国家队的一员。客观地讲,这一重大转折的实现既有地域的因素,更有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本《传略》所收录的这一批老同志的不懈努力。

    1978年,国家恢复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工作,我校孙达人、郑哲民等同志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首批晋升副教授人员。截止建校40周年(1984年),我校先后有100多人晋升为副教授,成为承担学校发展重任的骨干力量。《传略》收录的这一批老同志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们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人,为学校事业后来的高速发展所奠定的基础和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需要提及的是,《传略》收录的教授、副教授,绝大部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文革”以后从全国各地来我校工作的。这些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学习工作经历和不同人生感悟的专业人才的聚集,大大改善了我校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促进了我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传略》收录的这些老同志很多都是我所熟知的,有的当过我的领导,有的为我授过课。从我所熟知的这些老领导、老教授的身上我深切领略了这一代知识分子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乐作人梯的高尚品格和情操。现在,他们虽然已经退休,有的甚至已经谢世,但他们为学校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并为后来者所铭记。在此,我衷心祝愿健在者阖家欢乐、健康长寿。

    目前,我校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新的历史转型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应该从先贤学人身上汲取优良的传统作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契机,认真落实特色发展战略、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学术环境优化战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队伍,切实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准和管理水平,为加快学校的历史转型,实现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编者嘱我为序,写上以上这些话以资共勉。

    校长 房 喻

    二00七年六月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