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诗歌在全国的地位
沈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如果仅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被称之为“新时期文学”以来的陕西诗歌进程来看,我省无愧于“文学大省”的称号。例如,由台湾张默、萧萧主编的 《新诗三百首》,被两岸专家学者誉为“跨海跨代,世纪之选”,陕西有沈奇、小宛、李汉荣、赵琼、李岩、仝晓峰、南嫫7位中青年诗人入选,占到全书百年入选诗人的4%;由谢冕先生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陕西有伊沙、李汉荣两位青年诗人入选,占新时期青年诗人入选额的8%;素有新时期中国诗歌 “黄埔军校”之称的诗刊社“青春诗会”,陕西先后有梅绍静、杨争光、耿翔、刘亚丽、伊沙、秦巴子、李岩等近10位诗人入选参加,比例也不小。
其他海内外各种各类重要诗选,从来没少过陕西诗人的份额,先后有伊沙、沈奇应邀出席瑞典、日本、拉脱维亚等在国际上有名的世界诗人大会,为陕西诗歌走向世界扩展了影响。
可以说,无论从不断涌现的有影响力的代表诗人,还是总体创作的质与量,以及在现代诗学方面的贡献,陕西当代诗歌的总体成就,除北京、上海、四川之外,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方重镇,在全国名列前茅。
周公度(《诗选刊》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年度最佳诗集奖评委会主任)
站在外省的角度上看陕西文化,前些年,陕西的小说、电影非常出色,但是诗歌比较弱。不过,最近几年,陕西的诗歌发展很快,一些佳作不断浮出水面,在全国有一定的位置,“长安开始像长安”。
王久辛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军旅诗人)
“我把陕西作家的所有作品都认真地读过,这里的精神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记者说,陕西的优秀诗人,如魏钢焰、毛奇、王德芳、邹志安、马林帆、耿翔、秦巴子等,都是陕西人的骄傲。
存在怎样的困境
耿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陕西的文化积淀很深厚,陕西诗人生活在这里很幸运。因为,中国诗歌的灵魂在长安,这里曾经不仅是中国诗歌的高峰,也是世界的高峰!从根本上、血缘上讲,陕西诗人离中国诗歌的本质最近,能很好地感觉到诗的本质。而诗歌节在陕西举办,让中国诗人以及以汉语写诗的诗人,回到中国诗歌的母土上来,近距离感觉唐诗的传统,很有意义。
陕西的诗人大多数是有固定职业、有工作的,流浪诗人屈指可数。不过,陕西诗人目前的生存状况不太理想,应该要重视诗歌、重视诗人,目前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机构把陕西诗人组织起来,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对于陕西诗人来说,既需要回到诗歌传统,民族精神上来,又要吸取现代的东西。目前的困境是,陕西诗人如何真正能回到传统,再面向现代、吸收新的东西,跟这个时代相适应。陕西诗人在精神上是很寂寞的,这样的现状,有利之处是可以让诗人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不受各种世俗的干扰,使诗人更加纯粹,守住心灵的净土。但常处于寂寞的状态,诗人离时代、生活的距离就远了,对诗歌的激情也会减少。
诗歌“边缘化”
雷抒雁(著名诗人、散文家):
这些年,诗歌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了,读诗的人越来越少了,雷抒雁认为出现诗歌被“边缘化”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关键还是诗人自身的问题,在于诗人自身缺乏能够打动、吸引和震撼读者的作品。网上口水诗的泛滥、诗人随意写的话就编辑成册称之为诗,有的诗中竟然出现了身份证号等,反映出有的诗人对诗的态度是随意的,是喜欢拿诗歌开玩笑的。他说:“写诗要有个门槛。”当然并非说写诗是高深莫测的,而是诗人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要注重诗人文化知识、人品素养和创作态度。
李震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诗歌现在回到了边缘状态。”以前,由于受科举制度等的影响,加之诗人是很敏感的艺术家,往往在时代变革时会发出最强音,大家误认为诗歌、诗人应该很受尊重。但是,现在不是这样了,社会呈现多元化,中心离散,诗歌成为一种个体劳动,回到边缘化,其实本就应该回到这种状态。
现在的诗歌,仍旧有一批爱好者,如果从手中数量来说,其实并不少。如今,出现了不少的网络诗歌网站,有很多的网络诗人,有很执著、虔诚的情怀,比较轰轰烈烈。另外,每个重大事件发生后,都会涌现出大批的诗作来,如汶川大地震后,出现地震诗歌热潮。
中国文化界最隆重的一届盛会
薛保勤:(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在西安举行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可谓继往开来,以诗歌节为契机,让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发掘新时期诗歌写作的精神资源,从而开创陕西诗歌的新局面!他说,作为唐诗的家乡,我们有为中国诗歌文化繁荣的历史责任。
周公度:本届诗歌节不仅群众参与性很强,而且各地文学界的精英们也来到了西安,这将对陕西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化界最隆重的一届盛会。他相信,这次诗歌节将会给更多的诗人、诗歌爱好者以信心与鼓舞,会出现一批实力不凡的诗人。同时,也将鼓励大学生们更爱陕西的诗歌,正面正视陕西文化传统,为陕西文化的明天撑起一片晴空。
建议拿5万元奖励背诵《诗经》者
周公度:中国文化的荣耀全部在陕西!中国产生大诗人的地方应该在陕西!在全球,从诗歌文化上来讲,只有希腊能和西安相媲美!但是,由于陕西的诗人没有把诗作与传统结合好,只是一味地向其他省的诗人学习,没有在陕西本土的历史文化中吸取、吸收养分,出现的结果让他有点伤心。
周公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写诗,应该要有《诗经》的标准,美的、善的。陕西应该办一个诗歌书院或者诗歌博物馆,把陕西的名诗作,如诗经、汉乐府、隋唐诗歌等,全部记录下来,供人们学习和交流。
他还透露说,他建议在诗歌节上举行一个《诗经》背诵比赛,谁能把《诗经》全部背下来,就奖励他5万元。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告诉陕西的文化人,在这块大地上产生的《诗经》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有多么重要!
要突破“临界点”
阎安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文学主编、诗人):并不是市场制约了诗歌的发展,从比例上来看,小说、影视会多一些,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问题,在中国目前这个时候,诗人的总量和诗作总量,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超过现在。
不过,目前,整个中国诗坛都有困境,陕西也存在着困境。“五四”以后,从整体上来说,诗坛出现断裂。古代的没有继承好,而真正在现代意义上的,又做的不太够,整体诗歌创作处在一个临界点上。他认为,形成这样的困境,最主要的是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诗歌教育的失败,诗歌教育把诗性传统与张力统统丢掉了,成了“尸体解剖课”,拿到一首诗歌只会分析主题、中心等,把诗歌弄成僵死的东西。其次是,处在这个大众文化时代,很多人读不懂诗歌,观念建设不同步。他希望,以诗歌节为契机,营造一种诗意,使得作品更符合时代对于诗歌期待的高度,最终突破这个“临界点”。
陕西诗歌当然会让人期待
李星(著名文艺评论家):西安近年来出现了的民间诗歌的复兴,这对于西安诗歌的发展是一件大好事。因为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异军突起,诗歌的发展已走向了边缘化、个性化、私人化,不会再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轰动效应。而这些年轻人始终坚守着,顶着大众文化对诗歌的重压,不图名不图利,用自己的行动引起社会对诗歌的重视,精神难能可贵。
叶延滨(诗人、批评家):诗是属于青年的,属于明天的,后来者会写出更好的诗歌,特别是陕西诗歌有优秀的传统,有许多杰出的诗人,陕西诗歌当然会让人期待。
转自 新浪新闻 2009年5月23日
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cul/2009-05-23/082015672722s.shtml
来源 《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