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蕙,女,1913年1月12日生于河北定县。1921年至1930年在沈阳上小学、初中,1930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女子附中读高中,1933年毕业后被保送到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上中学期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寇又继续侵略华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作为一名热心青年,她和男同学一样,积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这些抗日救亡活动激发了她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1937年大学毕业后,在唐山开滦淑德女子中学教高中数学、物理和化学。1941年到陕南城固,任西北工业学院化学工程系助教。担任化工系的“工业分析”、矿冶系的“定性定量分析”、纺织系的“有机化学”等课程教学。后来因有小孩,力不从心,改教普通化学,并兼大学先修班的化学课教学。
1949年9月,应聘在北京工业试验所分析室工作。1951年8月,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调至西北大学化学系任讲师。当时在高等院校任教的女教师较少,为了给女同胞争气,无论政治学习还是业务工作她都争胜好强,不甘落后。1952年在西北大学加入九三学社。她认为一个民主党派成员,就应当和共产党员一样,必须首先把本职工作搞好,在群众中起带头作用。1954年她任西安师范学院化学系讲师兼校工会宣传委员,被选为第二届西安市妇联代表,1956年又被选为陕西省妇联执行委员。这些社会工作有时占用了教学时间,她就利用业余时间给同学补课,从不叫苦,用她女儿的话说:“我母亲是个工作狂,没时间照顾我们,经常说这是组织对她的信任和培养。”
1957年她被选为全国妇代会代表,并出席了第三届民主妇联代表大会,她在日记中写道:“9月20日是我难忘的一天,也是一生最光荣、最幸福的一天,毛主席接见了我们,从那天起,我衷心向党保证,我要虚心向党员学习,要以紧张的劳动、创造性的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中学教师和科学后备军,我要争取在不长时间内,做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和红色教育科学家。”
1963年她晋升为副教授。她为高等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了26个春秋,先后在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讲授过“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等课程,也曾任化学系有机教研室主任,并负责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工作。她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干在前,在教职工中尤其在女教职工中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1960年底,学校在对各系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认真检查的基础上,本着教学必须改革的要求,制定并试行了新的教学计划,开设了一些新的课程。化学系增开了“稀有元素”、“化学物理”等基础课,并开设了“高分子化学”、“超声化学”等专业课。由于李如蕙副教授知识面宽,平时能注意积累和应用新的资料,就分配她承担讲授“高分子化学”课程。接受任务后,李如蕙不分昼夜搜集资料,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教案,筹备实验设备,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李如蕙和教研组其他同事一起积极进行科研工作。1958年研制成功了1605杀虫剂,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完成了尼龙的合成、界面缩聚等科研项目,翻译出版苏联《中学化学读物》一书。李如蕙在病重期间还不断地为化学系的科研项目翻译资料,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撰稿,为发展化学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很大贡献。
李如蕙副教授不幸于1977年12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