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高校博物馆如何在尴尬中突围(组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在文物大省陕西,那些隐藏在青青校园中的博物馆绝对称得上是卧虎藏龙之地,这里藏品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学术价值珍贵,曾让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以及观众游人啧啧称奇。目前,我高校博物馆多达18座,可这些保存了诸多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博物馆,却面临着一个尴尬境地——他们大多寂寞地静立于校园一角,像养在深闺的女子,远离着人们关注的目光。近日,国家文物局有关人士深入到陕师大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博物馆、西北农科大博览园实地考察,了解到我省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寂寞:深藏校园的博物馆静悄悄

在长安区郭杜大学城,陕师大图书馆中的一座副楼中就藏着专业水准甚高的女性服饰博物馆,这里陈列的各色精美女子嫁衣堪称一绝,款式几乎涵盖了国内各民族不同种类的嫁衣服饰,这里珍藏的女书等1200余件与女性有关的藏品,让慕名前来参观的观众不由得眼前一亮。

不过,这座号称中国唯一的妇女综合博物馆还仅是陕师大博物馆中的一部分,其他三个展馆包括历史文化馆、陶瓷艺术馆、书画艺术馆。陕师大博物馆因为地理位置距市区较远,平日十分冷清,除了接待少量学生和专程来访的专家学者外,几乎与外界很少联系。

在圈内口碑甚好的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同样门可罗雀。除了圈内专家和大学生外,这座设在西大文博学院三楼的博物馆几乎与世隔绝,任凭那些珍贵的仰韶文化陶器,商周时期青铜器,唐代面食器具寂寞相对。这些尘封许久又重见天日的历史遗迹,无法得到更多观众的赏识,甚为遗憾,而其他高校博物馆的境况也大多如此。

虽然高校专业性博物馆大都实行免费政策,但深藏校园,使得它们长期疏于开拓社会资源,缺乏独立意识,其利用率大大降低。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多重视其学术功能,主要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功能无法被有需求的群体利用,这几乎成为高校博物馆的附属之痛。

苦衷:很难做到真正敞开大门

尽管在研究、学术方面有着突出优势,但少人问津的现状让西大历史博物馆馆长贾麦明感到十分痛心。高校博物馆即便是学术价值再高,藏品再丰富,可是没人来参观,一切都显得没有意义,博物馆不能产生社会效益,有跟没有的效果是一样的!他认为,高校博物馆缺少先进的博物馆管理理念和能与观众的互动项目。而且,在管理上也遭遇了一个空白区。高校隶属于教育部门,可博物馆又由文物部门来管理,没有对口的管理机构,很多问题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

从建筑格局上看,高校博物馆的馆舍都在校园内,本身就不是一种对外开放的形式。社会人群更不会拥进校园去看陈列。除了所处位置上的影响,高校博物馆无论在藏品搜集还是陈列展示上,都显得更为传统。不像向社会开放的那些博物馆,在针对普通观众的服务方面想得那么周到。陕西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副处长毕胜表示。

在陕师大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振仪看来,高校博物馆想更快速地发展,眼下面临重重困难:资源利用率不高;藏品征集难,展品补充和更新缓慢;受体制、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发展受到制约。管理上则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国有博物馆、社会博物馆系统交流太少,活跃度和公众认知度普遍不高。他表示:我们很想将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高校博物馆同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学会组织,共同探索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思考:面向公众才能发挥价值

比起众多养在深闺的高校博物馆,由西北农科大诸多博物馆组成的大型博览园却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每年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让不少高校博物馆眼热。尽管这里距西安有80多公里,但从西安驱车来这里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暑假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孩子。博览园由农业历史博物馆、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等5个专业博物馆组成,有些博物馆的收藏量居全国高校之首。据园区负责人介绍,学校在整合科教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一博物馆群,不仅为学校的科研、教学服务,更多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向公众传播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目前已成为陕西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暑期,博览园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到访。73日,来自台湾的中兴大学、高雄大学、台湾大学等院校的师生走进博览园,体验华夏农耕文化;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数百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也于718日参观了博览园。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认为,杨凌农科大博览园的经验值得推广。

期待:更多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毕胜副处长告诉记者,目前省内的18所高校博物馆分别属于10所大学,西安、咸阳、榆林都有,分布上比较均匀。由于所受的局限,高校博物馆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高校博物馆的前身大多是标本室、资料室,随着资料聚集,规模扩大,逐渐将资源整合形成了博物馆。它的首要目的还是面对教学,是为专家研究做服务的,开放的脚步当然会走得慢一些。

但他同时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发挥出社会服务功能是理所应当的,而且像杨凌农科大博览园已走在了前面,不仅吸引了国内观众,连老外也经常光顾。杨凌农科大建成的博览园已经打出了知名度,吸引着大量参观者。向社会全面开放,给普通观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这也是未来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通过这次调研,国家文物部门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适当时候也会出台一些政策,促进高校博物馆向社会开放。

国外高校博物馆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本报记者王保国曾随团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采访昭陵二骏修复事宜。美国高校博物馆人流如织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告诉记者:在美国,稍微像样的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高校博物馆藏品数量多、等级高,百姓也有逛博物馆的意识和习惯。而且高校博物馆几乎是美国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很多孩子都在博物馆里上历史课。许多大学的著名教授都在退休之后,常常到博物馆里做义务讲解员,无偿为孩子们讲课。

期待陕西高校博物馆也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门迎客,让那些被常年锁在库房图书馆里的珍品为更多的观众所赏识。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