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热闹后面的期待--中国诗歌节采访札记

 

  新华网陕西频道5月29日电 第二届中国诗歌节于5月28日在西安落幕。6天时间内,烟花耀目,鼓角峥嵘,霓裳歌舞,童稚吟颂……6大类60多项活动接连登场,把人们带回浪漫岁月,让西安变成诗的海洋。

    诗歌节是中国诗坛的“大阅兵”,主办方希望借此“展示诗歌创作的丰硕成果,推动诗歌艺术繁荣发展;进而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繁华过后见真淳,本届诗歌节也暴露出一种“内热外冷”,说明当前中国诗歌虽然呈现繁荣态势,但要重振“汉唐气象”,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新人辈出、名作迭现”局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反思的问题也很多。

古体新体同声说“好”,内热外冷反差鲜明

    西安是文化名城、唐诗之乡,历史上的诗歌繁花似锦、灿若星河。本届诗歌节在西安举办,并把“盛世中国、诗意长安”作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130余位知名诗人、学者,直接参与活动的演员、学生有10万余人。这里“曲江流饮”,那厢“雁塔题名”;“终南琴韵”余音袅袅,人们还未走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雄浑辽阔;“长安雅集”墨香洋溢,又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飘逸呈现眼前。

    雷抒雁、郑愁予等诗人谈起在西安参加诗歌节的感受,都有种“诗真正回家了”的感觉。诗人们目睹唐苑烟柳,游历汉家宫阙,走过明皇栈桥,体味汉武雄风,与广场上万名学生齐声朗颂经典名篇,台上被鲜花、掌声包围,台下受学生拥戴,这种明星般的待遇,让一些落寞多年、坚守多年的诗人受宠若惊。深厚的诗歌底蕴,热闹的群众场面,加上参与写作人群的壮大和诗歌作品数量的“井喷”,无论是古体诗作者还是新诗作用,普遍认为“诗歌热开始升温,诗歌复兴有望到来。”

    中国诗歌研究者周笃文教授26日在诗歌论坛上公布了一组数字。他说:“中华诗词协会成立之初会员只有1.6万人,2008年会员有200万人。2003年中华诗词论坛网成立,目前注册会员4.3万名,网上发表诗歌帖文1000余万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杨匡汉说:“中国诗歌正开始复兴。2008年,中国发表在纸质刊物的诗歌有6-7万首,而网络上达到发表水平的诗歌作品不下20万首。”

    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诗人、评论家沈奇认为,从创作人数、作品数量来说,用“繁荣”来形容当今诗坛并不为过。与前几年的冷落相比,诗歌热确实在升温,旧体诗如此,新诗也如此。但从社会关注度、影响力来看,诗人的知名度、作品的传播范围仍局限在“圈内”,出现“内热外冷”鲜明反差。

    有“人民诗人”称号的雷抒雁在诗歌论坛专题发言中说,这次诗歌节宣传用得最多的一句词是“诗歌回家了”。把脉当今诗坛,诗人作品无人读,有的生活潦倒,出书普遍要自费。而社会期待的精品难得一见,大家宗师更是“千呼万唤难出来”。“诗人回家”的路为何如此漫长,诗歌复兴的感受为何如此不同,我觉得这是诗的问题,是诗找不到“自己的家”。自费出书是一种无奈,但不是一种必然,如果我们的诗人沉溺在小圈子里,走不进读者的心灵,写持的技巧再好也是失败。读者爱诗的心灵才是诗最终的归宿,诗人期待给诗歌更多的辉煌,社会期待给读者更多的精品。

诗作诗人泥沙俱下,大家精品仍然缺乏

    参加诗歌节的诗人、学者认为,讨论当今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不能忽略社会环境变迁、传播手段的变革和诗歌语境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匡汉说,唐代立国近300年,《全唐诗》辑录的诗歌作品不到5万首。相比而言,当前诗歌作品数量是空前的,从事诗歌写作的人数也是空前的。

    著名诗人、评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震说,自己每年收到全国各地诗人寄来的个人作品集都不下20本,但里面称得上好诗的作品还是偏少。李震认为,过去中国专业的出版刊物数量有限,诗歌发表的门槛很高,把许多诗歌爱好者挡在门外。现在只要有一台上网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写诗、发表诗,诗歌变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大众化、草根化,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个性化、粗俗化。甚至出现“下半身写作”,诗歌创作越来越俗,诗人沉溺于自我欣赏,脱离社会,远离读者。李震认为,应正确看待和评价当今诗歌创作“井喷”现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精品和劣品仍会一起出现,名家与玩主还要同时登场。“吹尽黄沙始到金”,诗歌有一个自我沉淀、淘汰,升华过程,我们有耐心。

    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诗人、评论家沈奇认为:“网络传播的便捷,诗歌发表的门槛降低,吸引了无数打工者、农民、退休工人和干部投身诗歌创作。中国诗歌的写作人群、写作生态已发生变化。诗歌作品整体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好的诗作也在不断出现,而且精品力作和宗师巨匠也有一个发现、培育、传播的过程。特别是新诗创作,与中国诗歌3000年的传统相比,太过稚嫩。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谢冕认为,当今诗坛缺乏厚重的作品,虽然现在已经不是莎士比亚和拜伦的时代,但是我们依然怀念惠特曼那样的大气磅礴。

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发展创新

    在“栈桥泊烟、风荷含露的”曲江池遗址,满头白发的屠岸老人谈起古典诗歌的传承颇为忧心。他说,现在一些新诗和个别诗人,不但颠覆传统,而且颠覆英雄、颠覆文法、颠覆语言,这不是复兴诗歌的正确态度,也不会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26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现场,屠岸为数百名学子和100余位知名诗人表演“常州诗吟”,吟唱了杜甫的《月夜》和《春望》。那如歌如唱的“吟诗调”,时高时低,时疾时徐。高时如金声玉振,疾时似雨打芭蕉。浓郁的江南特色和古老的音律韵味,让现场学子和诗人、学者听得如痴如醉,亲身感受了中华诗词吟唱的优美古韵。

    “常州吟诵”历史也称“吴吟”,发源于战国时代,明清时盛极一时,其中包含了很多普通话中没有的古音。2008年6月,“常州吟诵”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出生于常州的屠岸成为三位传承人之一。屠岸说“常州吟诵”是小时候母亲传授的,而母亲是从她清代翰林出身的伯父处学来。他说汉族诗歌从古代到现代都是可以“吟唱”的。“吟诗”一般用方言,北方有北方的“吟法”,南方有南方的“吟法”。 一百年前,“吟诵”就如同写字一样,是每个读书人的基本功。可惜现在许多地方的“吟诵”已经失传。无法领悟中国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

    当今诗坛失传的何止“吟诵”。那种一脉相承的民本思想、家国情怀、人世真情、社稷关爱,我们的诗人还记得吗?那种“为天地立极、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功开太平”的远大理想,我们的诗人还存念吗?那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怀激烈,诗人们还在延续吗?诗歌要发展、要创新,必须从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文脉”中汲取营养。

    部分诗人、学者认为,要创造更为宽松的诗歌创作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诗歌流派平等交流,为诗歌精品力作提供理论支撑。要借助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实现精品力作传播方式的突破。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原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晓雪认为,现在有些诗人宣扬逃避思想,还有的诗歌口语化、粗俗化,甚至恶俗。什么是时代精神,群众需要,审美标准,都抛到脑后,一些语言垃圾,如电脑病毒一样泛滥成灾。这是多年来好诗越来越少的原因。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学会副秘书长李小雨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充满诗意的时代,诗歌正走在文学复兴的前列。让诗歌汲取古典的营养,从5000年中国文明史出发,一路不断发展创新,一定能到达辉煌鼎盛的彼岸。(完)

  转自 新华网陕西频道 2009年5月29日

  链接 http://www.sn.xinhuanet.com/2009-05/29/content_16655546.htm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