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56种民族嫁衣汇萃古城(图)

 

56种民族嫁衣汇萃古城(图)

银光璨灿的水族嫁衣  

56种民族嫁衣汇萃古城(图)

靓丽的柯尔克孜族的盛装嫁衣  

56种民族嫁衣汇萃古城(图)

粗犷豪放古朴的藏族嫁衣  

56种民族嫁衣汇萃古城(图)

炫丽多彩的少数民族嫁衣

  以珍贵鱼皮为原材料,绣制着精美花纹的赫哲族嫁衣;头顶着“星星”,身披着月亮图案的摩梭人嫁衣;穿了四代人,历经沧桑仍宛然若新的羌族嫁衣……日前,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公益性开放首个“中华嫁衣”展厅,将多年来收集的我国56个民族嫁衣藏品进行展示,引起世人的关注。

  56朵民族嫁衣奇葩,蕴涵着怎样丰富的民族艺术和婚俗文化?这些藏品如何收集而来?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徜徉在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56个民族的嫁衣中,就像进入新奇而神秘的艺术长廊……在女性心目中,嫁衣意味着什么?

  陕师大妇女文化博物馆馆长屈雅君介绍说,嫁衣是一个民族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最高最集中的体现;任何民族婚俗都具有承传性,因而嫁衣式样、花色以及图案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们往往保留着一个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和象征符号。在传统意识中,“出嫁”是女人一生命运的重要转折,因而缝制嫁衣也是女子婚前“女红”活动的重要内容,女孩子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希望和憧憬都缝进嫁衣,因此,嫁衣中凝聚着独特的女性文化。

赫哲族嫁衣:穿在身上的鱼皮

  在所有的嫁衣中,以鱼皮为材料,黄黑相间的赫哲族嫁衣最引人注目。用手工粗麻线缝制的嫁衣,材料原始简单,可服饰的衣袖、腰间等细微处居然镂空镶嵌着许多精美细腻的花纹,整套嫁衣别有一种粗犷原始的美感。

  赫哲族为什么会用鱼皮缝制嫁衣?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只有4000多人,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夏捕鱼冬打猎,有“鱼皮部落”的别称,赫哲族也是我国唯一掌握了用鱼皮制作服装的民族。鱼皮嫁衣在制作工艺和选材上都很考究:选用新鲜大鱼的皮,以适当的力度和娴熟的技巧完整剥下来,揉搓鱼皮去鳞后,将鱼皮贴在门上风干一夜,然后设计花纹并且进行样式裁剪,这些全靠手工完成,历时几个月时间。在古代的赫哲族,母亲在孩子很小时就要为她准备嫁衣,将浓浓母爱融汇在缝制嫁衣的一针一线里。鱼皮嫁衣不仅凝聚着民族的智慧,还特别美观,保暖结实。如今,鱼皮服饰已成为当地特有的旅游纪念品,一套珍贵的鱼皮衣服最少也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苗族嫁衣:银光四射的艺术品

  各种大小不同、花纹别致的银花、银铃、银项圈、银帽闪烁着炫目的光芒,一身银装可达二三十斤重……博物馆里的苗族嫁衣,就像一件精美的银饰艺术品,让人眼前一亮。

  贵州一带苗族世代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将家中所有财产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投入熔炉,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每逢民族节日,苗家女子就会盛装披银,戴上数个花银项圈淹没嘴鼻,胸前配挂重大银锁,腕间携戴数对不同样式的银手镯,互相比试谁的银装最重,谁的最大最多,获胜者将会成为芦笙场上所有小伙子追逐的目标。苗族人常年迁徙漂泊不定,他们喜欢把财富随身戴在身上,人走家随。所以,苗族女孩的嫁衣,会竭尽所有采用最多的白银以显示财富,并在银饰花纹铸造上十分考究,完成的嫁衣完全是一件精美奢华的白银艺术品。

民族嫁衣:争奇斗艳各领风骚

  1993年志愿者从云南瑞丽县芒弄寨收集的景颇族嫁衣筒裙,神秘气息更让人怦然心动。这套嫁衣的颜色艳丽夸张,采用浓重的黑、黄、红三色搭配,上面织满各种原始符号花纹。原来,景颇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些符号花纹都有其自身含义。该民族甚至将一次大迁徙的过程缝制在新娘嫁衣上,代代相传,每个花纹都是一个传奇。

  神秘纳西族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备受世人关注。该民族男女一辈子不结婚,13岁会举行成人仪式。其嫁衣由一种高高镶嵌着“星星”图案的帽子,以及背部绣着“月亮”图案的上衣组成。穿上“披星戴月”的嫁衣,则意味着可以成人“走婚”了。土族传统嫁衣分外鲜艳醒目,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而成,远看如同美丽的彩虹。瑶族妇女精通刺绣,嫁衣上的图案精美细腻,别具韵味。藏族、回族、维族、布衣族、苗族……56个民族的各式嫁衣在展厅集中展示,琳琅满目,各具风采。展厅内还收藏着一件穿了四代人,历经沧桑仍宛然若新的羌族嫁衣,更让人叹为观止。

  “没有那些将嫁衣无偿捐赠出来的人,没有几百名中外志愿者,就不可能有这个展厅和这些珍贵的藏品。”屈雅君介绍。在嫁衣征集中,朝鲜族嫁衣是最难征集的。因为朝鲜族嫁衣也是入土时的“老衣”。目前,馆里展示的朝鲜族嫁衣,是吉林延吉的车信福主动捐献出来的,这意味着她将来不能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穿着“老衣”入土了。除这些捐赠者外,为收集嫁衣历史和文化背景、填写翻译说明,无数志愿者都在默默奉献。馆长屈雅君人到中年,有着严谨的学者风范,她向记者娓娓道来一件件民族嫁衣的不凡来历和特色时,又显得那么痴情。毕竟,从这样一个窗口,从一件件凝结着心血、智慧的嫁衣中,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转自《西安晚报》2008年1月16日  

    【版面链接】 http://epaper.xawb.com/xawb/html/2008-01/16/content_3076.htm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