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行动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在理论研究上却略显滞后。”在近日由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民协、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主办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在各地进行得热火朝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需要理论研究的有力支撑。
很多专家表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供理论支持是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我们在民俗学、民间文化方面工作了几十年,作了一些理论准备,但当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时,理论准备仍显不足,特别是在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哪些是值得继承和保护的遗产,如何对它们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做出准确判断,都需要理论支撑。但从现实来看,理论的支持作用远远不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这样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现状。他还指出,目前,保护工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做,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群众文化活动,那种方式不一定适合,必须在理论上作切合中国实际的探讨。
谈及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理论滞后的原因,一些专家认为,这是由特定历史阶段决定的。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萧正洪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整合体,尤其当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都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魁立说,过去在民俗学范畴,对舞蹈、音乐、戏剧、民间美术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等有一定研究,但仅仅作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凝固不变的研究对象,比较少考虑如何让它们成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是一个新课题。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实录、今天的现实,也是明天的预示。然而,有些门类在保护上几乎没有很好地研究,比如手工技艺,人们大都只注重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保护理论体系。
有鉴于当前理论研究的薄弱,专家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专业性和学术性很强的课题,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思考,才能制定落实可操作性的保护对策和措施,处理保护、抢救、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提供智力支持。陶立璠等专家表示,现在还有很多地区不能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也就很难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理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要走出象牙塔,要深入调查、研究、宣传,只有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才能获得具有学术价值的内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西建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更多地借用高校力量,成为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心,从而在理论建设上有所贡献。
同时,一些专家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者也应在保护工作当中把理论火种传递给传承者和保护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志春等认为,学者应当在尊重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将传承机制、传承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成果应用到民俗生活中,这才是研究的归宿和目标。陕西省民协主席傅功振还谈到,要重视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引进高校课堂,使继承、抢救和培养传承者等环节联系得更为紧密,从而也更具有理论高度。
转自《中国艺术报》2008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