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文化局与陕师大文学院利用暑期,在长安区开展村名文化普查,以期通过挖掘村名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勾勒出这一区域历史地理的脉络,提升该区域的文化品位,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长安区有村名1600多个,1500多个都是明清以前的,以唐以前为主,无不体现着历史的遗存,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区的村名人文地理系统、清晰,具有独特性。其区域所形成的村名是各种因素相互促成的,有地理环境的、有封邑地,有历史人物事件,还有历史遗迹、制作工艺等多种文化因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同时,长安区作为西安市一个郊区,其城市化进程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发展异常迅猛,其村落的改造变迁可以说日新月异,对该区域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大的威胁。因此,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暑假期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十余名大三学生在学院的组织安排下,对长安区的斗门、韦郭、王曲、引镇、大兆等5个片、一百多个村子的村名展开了普查。
此次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就是对长安的区域文化从历史沿革、人文地理变化、传统技艺文化、民间信仰、历史人物、风物等方面进行一次普查。以期勾勒出这一区域的历史地理的脉络,提升该区域的文化品位,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调查:村名的由来村庄的历史、村庄的历史名人或故事传说、村子的手工技艺及传承情况、村子周围的历史遗迹或遗存、村庄的信仰、是否有禁忌、村民的姓氏组成及来源、村庄的教育设施,除国家行政设置的区、镇(街办、乡)、村、村民小组外,是否有其它民间组织形式及组织内容、村子的节庆文化及民间特色文化活动。
摘自《西安日报》2007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