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茶之道:陕南突破发展困局新思路

陕南茶叶有悠久的历史,也有闻名远近的品牌,不过而今,这一切却鲜为人知。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涵养地,陕南先后限制了很多工业,尤其是污染型企业的开发,此举使当地经济发展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突破区域发展困局成了陕南当务之急。根据当地特色,发展绿色品牌进入陕西省政府思维框架。茶产业是陕南的优势产业,于是,陕茶再次成为焦点。
 
6月6日,在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的“2007年陕西茶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我国唯一的茶学院士陈宗懋用浅显的数据道出茶产业的机遇:“茶产业是‘阳光产业’。茶饮料加工业能用几根茶叶和一个瓶子,把2元1吨的水卖到了2元1瓶。”“如果生产稳定,旱涝保收,茶农在一年中很早就能把钱装到兜里。1斤名茶能卖100多元到200元,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如此背景,陕南走上突破发展困局的茶之道。与此同时,梳理陕茶优势,进而树立陕茶品牌,实现陕茶可持续发展已在思虑之中。
 
种植落后、无知名品牌、管理混乱:
 
陕茶被遗忘
 
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最北缘的优质茶区。陕南茶叶始于西周,盛于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西乡、紫阳茶更成为贡品。解放后,宁强雀舌、紫阳毛尖、八仙云雾、秦巴雾毫等均是被人称道的上等品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紫阳茶几乎占领了整个陕西和西北市场,茶叶铺所供茶叶十之八九是紫阳县生产的“陕青茶”。
 
不过,历史上的辉煌如今似乎被人遗忘。在网上搜索 “陕南茶业”,记者看到的是,在上千条的相关信息的罗列中,多半却是大小商铺对陕南茶叶的叫卖,真正对陕南茶业的介绍和报道却屈指可数。
 
在陕南汉中、安康两市从事茶叶研发已25年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向民告诉记者,制约陕南茶叶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是品种优良化程度低,低产茶园面积大。
 
据了解,陕西茶园大部分在上世纪70~90年代建成,多为用种子直播的茶园,即群体种茶园。该茶园茶树个体间差异大,芽头色泽、大小、形状及发芽时间各异,给茶叶采摘和加工中的杀青、揉捻、烘干等带来困难,造成茶叶档次不高,产量低于良种茶园。此外,群体种茶园不能实行机械化采茶,而机械化采茶可比手工提高功效10倍以上,降低成本60%~70%。
 
品牌繁多却无知名品牌是限制陕茶影响力的又一因素。提起中国的茶叶品牌,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江苏碧螺春、安徽黄山毛尖、河南信阳毛尖、云南普洱茶等,而陕茶却鲜为人知。就连西安的一些餐饮店,大多推销的也都是西湖龙井或福建铁观音,陕西的本地茶却很难上桌面。
 
在采访中,李向民叹息说:“我从事茶叶研究已有25年,观察这些年来陕南茶叶品牌舞台,倒是颇有些‘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两三天’的无奈。”从最早的紫阳毛尖、陕青茶,到陆续出现的宁强雀舌、定军茗眉、灵岩仙茗等等,但今天能在市场上叫响的茶叶品牌却寥寥无几。陕南产茶县一度出现过县县都开发独立品牌的局面,现在甚至连一些乡镇也开始投入到竞相开发独立品牌的行列中,这更加导致陕南茶叶品牌泛滥成灾。
 
此外,管理混乱和宣传力度不够也值得关注。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陕南茶叶市场十分混乱。在陕西汉中茶叶市场,消费者购买散茶后,可以任意要求任何包装、任何品牌。有些店主甚至直接出售品牌包装物、标签,致使陕西茶叶的可信度降低。这位专家向记者直言:有的江浙茶商买进陕茶后,经过加工包装,贴着自己的标签便招摇过市。
 
寻找优势
 
李向民告诉记者,陕西属江北高纬度茶区,此地与江南茶区相比,茶芽生长缓慢,茶芽的嫩度好。成长缓慢使得该地茶叶有效成分含量积累较多,如陕西茶区茶叶茶多酚含量可以达到28%以上,咖啡碱含量达到4.5%以上,氨基酸含量达到3%以上,水浸出物达到43%;而江南茶区的上述各值分别平均为23%、2.5%、1.8%和37%。
 
李向民说,陕茶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纯绿色品种,无污染。陕西茶园全部在秦巴山区,这里可谓“巴山夜雨”,湿度大、阳光漫射率高,常有水雾笼罩,特别符合茶树的生长特性。目前,该地又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汉江和嘉陵江,国家政策严格限制污染企业的开设,加之在该区大面积退耕还林,实施天然林保护等战略项目,植被覆盖率由20世纪的37%上升到目前的50%左右,生态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对2007年1月长江省界断面水质测定,汉江水质达到I类、嘉陵江水质达到I类和II类。
 
此外,陕茶以天然富硒区为依托。据李向民课题组在20世纪80年代对陕西茶场微量元素的普查结果,大巴山北坡属于地质富硒带,有40%左右的茶场有富硒土壤地块。我国是贫硒区,缺硒人群达到2/3以上,导致缺硒病发生的地方较多。据悉,陕西在全国首次进行了富硒茶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出了含硒量1500微克/千克以上的富硒茶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因此,在陕西发展富硒茶产业十分有利。
 
陕茶再起,路在何方?
 
茶叶之于陕南发展不可或缺,但它并非单纯的产业操作,而是从源头种植到采摘、加工、销售、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
 
陈宗懋院士给出的我国茶产业链现状是:“我国茶产业链较长。我国茶产业年产值中,第一产业种植业在250亿~300亿元;第二产业,茶饮料加工业在200多亿元;其余产值在第三产业,像茶艺、茶馆等服务行业。”而就我国茶产业目前的发展指导思想,陈宗懋院士的观点是“稳定面积、提高质量”。
 
据此,陕茶再起,首先应明晰思路。
 
“针对陕茶品种优良化程度低、低产茶园面积大的情况,可以建设纯种园,推广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引进新品种,建立无性繁殖的纯种新茶园,扩大繁殖规模。”李向民建议。
 
与此同时,研制多花色品种的茶叶类别,规范市场、实施品牌战略。专家介绍,茶饮料加工业可用3.5%的茶叶原料,创造茶产业30%多的产值。在原来陕南茶园的基础上,通过研发乌龙茶、花茶和特种保健茶,如富硒茶、富锌茶、富锶茶等,在很少投资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产值。据记者估算,陕西省100万亩开采茶园,夏茶的后期原料和秋茶鲜叶总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可以生产乌龙茶200吨,新增总产值6亿元以上。
 
此外,整合现有商品名,以大企业为主组成龙头企业,严格品牌管理,通过知名品牌把陕西茶叶推向市场。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产权管理,重视宣传其优越的生态条件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茶叶基地等亦是促进陕南茶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关链接:陕西茶叶在全国的比重
 
据记者查阅资料及李向民介绍,2003年全国茶园总计1352.1万亩,平均亩产56.8公斤,其中陕西59.5万亩,占全国的4.4%,平均亩产仅13.4公斤;2006年全国茶园总计2175万亩,平均亩产46公斤,其中陕西65.5万亩,占全国的3%,而亩产仅为12.5公斤。
 
2003年全国干茶产量768140吨,其中陕西7952吨,占全国的1.04%;2006年全国干茶产量1000000 吨,其中陕西8200 吨,占全国的0.82%。
 
2006年,全年茶叶平均单价为24.8元/公斤,陕西仅为15.5元/公斤。而与陕西相邻的湖北省,2006年以全国21%的茶园面积产出了全国茶产业29%的产量,贡献了43%的产值。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