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花落花开。又一批大学生开启人生新航程,他们经历一番充满苦与乐的选择,即将离开培育自己的校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记者近日来到位于西安的陕西师范大学,采访三位选择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个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的一员,他们的事迹看起来很普通,他们的话语听起来很朴素,但他们投身西部的激情、迈向基层的脚步展示出青年大学生的时代风采。
“希望更多的学弟学妹能来和我并肩作战,共创西部的辉煌。”
——在贵州六盘水市三中任教的袁明媚
袁明媚200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任教近1年。最近她给大学的老师写信,汇报自己的成长情况。
为什么选择西部?袁明媚说:“我的家乡在湖北省老河口市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深知农村孩子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学会了坚强,也在心里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考师范大学,毕业后到西部去教学。我如愿考取陕西师范大学,去年毫不犹豫地签约,来到贵州六盘水,圆了自己的梦。”
袁明媚给老师写信汇报自己的情况,缘于母校的做法让她感动。对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陕西师范大学免去他们在学校的一次“诚信贷款”,同时奖励1000元。考虑到袁明媚的家庭实际困难,陕西师大免去了她的三次“诚信贷款”。
“六盘水市三中的校长、老师对我特别好,去年国庆节、中秋节学校组织外省籍的教师到市区和郊区的景点参观,春节前还给我们回老家准备了特产。” 袁明媚说,教学上,学校给她配了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在去年的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袁明媚获得三等奖。
袁明媚说:“希望更多的学弟学妹能来和我并肩作战,共创西部的辉煌。”
记者感言:毅然投身西部的毕业生令人尊敬。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袁明媚现在每月工资除去生活费用所剩不多,她还有1.5万元国家助学贷款需要还。对到西部基层工作且家庭困难的学生,有关方面是否可以加大经济支持?
“贫困落后的地方,总要有人去改变现状,我愿加入这样的队伍中。”
——在陕西略阳县一中扎根的穆晓锋
穆晓锋200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专业,作为志愿者,至今他已经在陕甘川交界的陕西省略阳县一中支教两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记者见到回母校把人事关系办理到略阳县的穆晓锋。
穆晓锋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5团,从小一直在农村生活,熟悉农村的条件。2005年他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行动,来到略阳县一中任数学教师。从高中一年级跟班走,穆晓锋如今还担任高中二年级的班主任,他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晚上10点学生下了晚自习后自己才能休息。
两年志愿者工作结束,穆晓锋享有择业的优惠条件,可以回到城市、考虑其他行业……但他都放弃了。他告诉记者:“贫困落后的地方,总要有人去改变现状,我愿加入这样的队伍中。略阳的师资弱,我有更多发挥才能的机会。”
记者感言:“我有更多发挥才能的机会。” 穆晓锋的这个想法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物质待遇是一个前提,而“发挥才能的机会”是更重要的前提。
“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会很快融入新生活,很快适应新工作。”
——将到延安子长中学任教的高艳霞
今年毕业的文学院学生高艳霞是中共预备党员,文秘专业4年成绩总排名第七,政治思想和专业学习都比较优秀。她选择到延安子长中学任教。
高艳霞说:我的老家宁夏西吉县与陕西子长县距离比较近,延安与我老家的文化传统相通、生活习俗相近,我到延安任教,容易与学生和家长沟通,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她说:“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会很快融入新生活,很快适应新工作。”
她不久前去了一趟子长中学,在这个学校,毕业于师范大学的教师不多,她认为这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有机会才会有发展,有挑战才会有进步。
记者感言:世上的事本没有最好,只有相对好。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什么工作最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这是高艳霞的选择给我们的启示。
转载自《人民日报》2007年5月1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