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学者献策古城文化建设 孙清云陈宝根参加专题研讨

本报讯 “对一座城市的珍惜必须立足于对这座城市未来的规划与想像。”昨日下午,参加“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方略进行了专题研讨,市委书记孙清云、代市长陈宝根专门到会“取经”。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军主持了专题研讨会,副市长杨广信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专家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30多位海内外学者,从历史、文学、戏曲、文化、城市建设、文物保护、园林等多角度、多层面,研讨了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演变历程。昨日,他们又共同出席了“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的特别单元———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方略专题研讨会,对西安未来的发展展开意义深远的权威对话。他们有的希望西安弘扬汉唐大开大阖、唯才是用、不拘小节的宏大气魄,继续汉唐的精神实质;有的提醒西安在发展中要在保存遗址史迹的同时,珍惜现在城市中人们生活的记忆;有的甚至提出了邀请更为国际化的西安艺术形象代言人这样的具体建议……孙清云、陈宝根、王军、杨广信等市上领导都在认真倾听,并不时地记下专家们的精彩观点。

  会议临近尾声,专家学者们一致达成“成立国际西安学研究会”的动议。与会专家学者为首批研究会理事,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任顾问,中国古都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士光任临时会长,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军,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院长陈学超任副会长,以期对西安的建言献策可以长期进行。

·珍惜每一座古塔、每一个牌坊、每一间民房……

  ——专家为西安城市文化建设献方略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方略”专题研讨会会场。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

北大教授陈平原

台湾大学教授沈冬

  昨日,“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活动之一的“西安城市文化建设方略”专题研讨会在大唐芙蓉园进行,来自海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西安这样的古都依然在当代中国人心中活着,并且发挥着她的作用。但应当如何珍惜城市的记忆?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提出的这个问题引发了与会专家的思考。

  留住民间的生活印迹

  一座古塔、一个牌坊、一口水井、一间民房,可能没有宫殿、庙宇等古迹遗址的观赏价值,可能也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但它们却充满了活的气息,是子孙后代走入历史的重要途径。陈平原呼吁西安市的执政者,在古城内的建设要慎之又慎,尽可能地保存遗址和古迹,包括那些民间的、充满生活气息的遗迹。

  无独有偶,台湾大学教授沈冬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一个城市的建设总是充满两难。比如西安,如果过于重视汉唐,就抹杀了其它时期的历史记忆,甚至可能为了成就汉唐记忆,拆除了现在人们生活的记忆。但文化与历史终究是人的生活的积累。”她希望执政者能保持历史的绵延不绝,将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印迹都保存下来。沈冬用身边的现象做了最好的说明:“在台北,我们保护的对象甚至扩及到了一棵古树,一个城市强调文化保存、历史保存的同时,也凸显了她的文化积累。”

  西安是西安人的西安

  “文物保存与旅游推介也有着冲突与矛盾,是保存文物的原貌,还是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来改变这座城市,要十分小心。”沈冬忧虑地说。

  “旅游城市可能会努力迎合观光客的胃口,因为观光客的眼光而影响城市改造。”针对这样的现象,陈平原认为,“城市是给人看的,更是给人住的,因此应当尊重市民的感受,要有自己的品位与风格,勇于展现自己的审美趣味,来影响观光客的眼光,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西安永远是西安人的西安,而不是观光客眼中的西安。”

  保存城市记忆要发动民间力量

  “城市的记忆只靠政府保存,显然是做不到的,特别是大量的民间遗迹。”陈平原说,在国外,大量的民间建筑、遗迹都是由产权所有者自己来保护的,政府只起到立法、监督的作用。根据西安的情况,他提出了明确产权、由所有者就地保护,政府扶助的保护形式。

 

·现代西安应汲取汉唐精神

  “西安曾有的辉煌提醒国人,汉之所以为汉,唐之所以为唐,正是因为他们有精神在。”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这一中肯的观点得到了众专家学者的认同,不少专家就今人如何汲取汉唐宏大包容的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发表各自的见解。

  汉唐的厚重宏大值得称道

  “汉的厚重,唐的宏大都是值得称道的。特别是唐朝,大开大阖,不拘小节,让各国来朝的人都自觉地接受唐的领导,唐朝也能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用人唯才。这在今天,无论哪个国家都是难以媲美的。”许倬云说,“中国人有时自卑,有时自大,这正需要我们汲取汉唐精神来改变。西安正应当成为这样一本活的教科书,给我们一个机会,重温汉唐精神的所在。”

  深圳大学的吴予敏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的刘乐宁教授都曾在西安学习、生活、工作过,他们也希望西安能够再度体现包容万千、八方来仪的国际性大都市的风范,提供宽松、包容的环境,包括语言环境,提倡人人都说普通话,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外国留学生来西安学习工作。

  文化传承从育人做起

  “台北没有西安那么长的历史与那么多的古迹,因此我们的文化规划特别注重人、特别是自己的孩子的培养。”沈冬向大家介绍了台北的做法———“育艺深远”。

  台北的小学生各年级都必须参与一定课时的文学艺术活动。刚刚入学就要求参加一定数量的班级话剧演出,二年级要学习本土的戏剧与文化,其后还要学习京剧、交响乐……这样坚持六年下来,可以保证这些孩子会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准和文化素养。要让汉唐精神得以传承,也需要从孩子做起,对西安的历史文化产生内在的自豪感。

 

·建立西安全方位文化标志体系

与会代表认真听取“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
国际研讨会会上的国内外专家发言。

  西安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然而现代社会中,旅游已不是简单地跨空间移动,更多的是文化的交融。西安欲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文化、生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结合起来。如何建设这个城市的文化呢?在昨天的专题研讨会上,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与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为西安寻找一个简称或别称

  肖云儒说西安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开发具有人文内涵的景点,同时也要注重周围环境的改造,同时要在西安建立包括音响、色彩、语言、建筑风格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文化标志体系,通过一切把西安的文化展示出来:“常在城墙根下听到有人在吹奏西洋乐器,然而我们这座古老的城市不需要西洋乐器来做代表。建立其全方位的文化标志体系后,这些标志将成为西安的名片,展示西安的特色标识以及古都形象。”此外,肖云儒提出西安的当务之急是由政府出面,请专家论证,为西安找一个简称或别称,从而达到用简约明快的方式推介西安的效果。

  请马友友做新的西安形象代言人

  “21世纪的西安依然人杰地灵,曾涌现了张艺谋等国际导演,也出现了贾平凹这样的作家,他们都可以称之为西安的代言人。”不过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为西安提议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代言人,那就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世界顶级大提琴家马友友。“马友友热心推动丝路计划这个文化交流活动,着眼于以西安为起点跨越中亚、欧洲的东西文化交流,他很适宜作为西安这个城市的形象代言人,来推介西安文化。”

  王德威与肖云儒都建议是否能够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双层比较研究,来推动城市文化的建设,比如对比西安和罗马,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古都建设的比较;对比西安和上海,是古都与现代大都市的对比,这是一种经济反差的比较;西安和洛阳,是一种互补的比较。

转自《西安晚报》2006年11月4日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