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师范大学,不只是意味着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更主要是意味着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和大学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养成。建设一流师范大学,要求陕西师大人必须具有博大的精神气度和高远的价值追求。对一所大学来说,有什么样的精神气度和价值追求,就有什么样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影响。只有负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时刻追求超越,才能不辱使命,实现陕西师大存在的价值;只有胸怀远大、志存高远,把国家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追求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陕西师大秉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吸纳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不断以先进文化来充实和铸造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坚持“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办学传统,形成了“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校训,造就了“厚德敦行”的精神品格。学校高度重视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校区建设中体现陕西师大的历史文脉和生态特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打造陕西师大的文化品牌,在人与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交融中,实现广大师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形成了特色鲜明、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陕西师大积极组织长安大讲堂、曲江讲坛和教师教育论坛等高质量、高品位的学术讲座,扶持、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大力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陕西师大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使学马列理论、重社会实践、强素质拓展等成为在省内外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校园文化,并在学校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示范和支撑作用,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
以马列理论读书社为载体,彰显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在构建学校德育综合体系的过程中,陕西师大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以大学生“马列理论读书社”为载体,鼓励理论学习社团成员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引导他们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马列理论读书社诞生于1987年,至今已走过二十个年头。在各级党团组织的指导支持下,由最初的1个小组9名学生迅速发展成全校性的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有效引导全校2/3以上的学生常年坚持开展有组织的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理论读书社及其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引起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张勃兴、安启元、李建国等前后三任省委书记先后亲临学校指导学生马列理论学习活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曾先后予以宣传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为了加强对理论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学校于1989年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牵头,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和团委等部门负责同志参与的全校性组织领导机构,由校团委和各团总支负责指导实施。校团委在制定社团发展规划时,将马列理论读书社作为头号重点学生社团进行扶持,指导读书社先后制订了《马列理论读书社章程》、《马列理论读书社辅导教师聘任办法》、《马列理论读书社学习活动纲要》等多项制度,使学生的课余理论学习活动走向规范化。
为了使学生业余理论学习活动上档次、上水平,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理论读书总社和各分社都专门积极聘请专家学者担任活动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理论读书社每学年都要下发读书活动安排意见,指导理论读书活动在较高层次上有序开展。
陕西师大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文明宿舍、文明教室和文明校园的创建,文明就餐、文明自习和文明行为的督导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自律氛围。2001年,在中宣部、信息产业部等八部委主办的“网络文明”征文活动中,陕西师大成为荣获优秀组织奖的全国两家高校之一。2002年,在陕西省文明委主办的“大学生公民道德电视辩论赛”中,陕西师大学生辩论队获得总冠军。
二十年来,学生马列理论读书活动一脉相承,常抓不懈,开拓创新。马列理论读书社已成为全省高校中影响最大的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理论学习活动成为学校标志性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1年,学校被中宣部和团中央评为“三个代表”读书征文优秀组织单位。2002年,学校被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授予全国青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书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2003年,学校在团中央和《求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年学习十六大精神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2005年,学生马列理论读书社被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评为首批“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
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拓展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功能
陕西师大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看作“厚德”精神的内在要求与“敦行”品格的生动体现。学校大力拓展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国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升华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志愿服务,服务社会,奉献爱心,锻炼毅力,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拓展专业学习是学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目的。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从教学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为社会实践提供经费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从早期的组织学生去农村进行“社教”,到大规模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再到集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逐步向项目化、特色化、全员化与基地化推进,实现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目的动机与实践效果、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近年来,学校将社会实践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模块”,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联系更加密切,进一步明确了通过社会实践拓展专业学习的导向。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活动。通过长期经常性的社区知识援助、研究生扶贫支教接力等形式,使学生的公益服务得到扎实有效的开展。从1998年起,学校先后成功地向青海循化、宁夏西吉、山西灵丘、陕西镇安、陕西山阳等地派出了八批研究生支教服务队,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地教育文化的发展。
鉴于陕西师大在研究生支教工作方面成绩突出,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决定将全国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工作会议暨支教团培训在陕西师大举行。近年来,学校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创建新农村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基地化的形式不断将志愿服务引向深入。
培养爱国情感是学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理想追求。学校积极组织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贫困山区,了解民生疾苦,培养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情感,树立作为大学生特别是未来人民教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学校先后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数十家文化、科技、文物单位建立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参观考察,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校坚持实践育人,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04年,学校作为西安地区唯一所被西安市委授予首届“社会助学行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的高校。2005年,学校与北大、清华等8所高校一起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首届“中国扶贫支教优秀组织奖”。近年来,陕西师大有20多支实践团队被评为省级以上“三下乡”优秀志愿服务队,其中2003年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队”受到团中央张晓兰书记亲临指导,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栏目进行重点报道,学校连续十六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以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为主导,全面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学校弘扬“厚德敦行”精神底蕴,以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为主导,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整合第二课堂育人资源,通过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大赛和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等活动,全面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开拓创新的校园育人氛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陕西师大就在学生中积极推广“一推三练”和“一调三评”活动,“一推”即推广普通话,“三练”即练习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一调”即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评”即写影评、剧评与书评,有效促进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1990年开始,学校连续十六年坚持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大赛”,比赛的内容从最初的五分钟讲课、三笔字比赛发展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比赛、才艺展示比赛、演讲辩论比赛、创业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比赛的重点从对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到突出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科研创新、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训练,使学生综合素质大赛逐步发展成为最富盛名的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学校建立健全了班级、院系、学校三级学生素质竞赛机制,调动院系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举办各具特色的素质拓展活动,如“外语文化活动月”、“科研创新活动月”、“实验基本技能竞赛”等,逐步扩大学生素质拓展比赛的参与面。据统计,80%以上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参与过素质拓展比赛,一批批学生从素质大赛中脱颖而出,被学校选拔参加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全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中外大学生辩论赛等比赛,显示出过硬的综合素质,为学校赢得了声誉。
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主导,陕西师大建立院系和学校两级科技竞赛平台,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月”为依托,集中开展创新教育论坛、学术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成果展示,将学生吸引到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的指导方针,带动全校90多个学生社团,经常性地开展社团文化活动,有效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素质拓展搭建了广阔的活动平台。
近年来,陕西师大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积极整合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育人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全面引向深入。学校专门印发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和《本科生素质拓展8学分实施办法》等一批指导性文件,明确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课内学分外,必须在课外获得8个以上素质拓展学分,方可获得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