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内外华人学者 诗词大家 华山论诗

    近日,钟振振、蔡厚示、林从龙等海内外数十位学界精英及诗词大腕纷至沓来,雅集华山,谈文论艺,参加由陕西省文史馆、陕西师范大学和华阴市人民政府等主办的中国唐宋诗词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世界华人咏华山系列活动,这也令华山增添了几许文化重量。据华山管理局局长郑西武介绍,他们将从中遴选佳作以刻碑勒石,使学者雅士们的风流文采能永驻华山。 
    论文:一句诗引出洋洋8000字 
    见到堆积案头的一篇篇论文,记者面对的是一个熟悉而又全新的天地,中国古典文学仍生生不息、魅力无限。参加中国唐宋诗词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大多为国内学界重磅人物,蔡厚示、王水照、林从龙、钟振振、刘庆云 、诸先生,遗憾的是霍松林先生因妻子胡主佑教授突然摔伤而无法赶赴华山,他也写信表示了遗憾。这些论文精心准备已久,内容林林总总、旁征博引,大到《中国词史架构论纲》,小到对一句诗的理解,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洋洋洒洒8000字,别具慧眼。一篇论文读罢,就有人当场“应战”,可谓见仁见智。有人感觉出了《苏轼豪放词在北宋的尴尬》,有人捕捉到《李白诗歌中的“一片奇气”》,有人隆重推出《帝王诗人李隆基》,有人则要揭秘《李商隐的宓妃情结》,各显身手,奇招迭出。 
    研讨:三个分会场“捉对厮杀” 
    作为国学研究的“常规战争”之一,中国唐宋诗词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分为三个分会场,研讨中不乏尖锐的观点之争。在第一分会场,福建社科院研究员蔡厚示认为,最令人痛恨的就是弥漫于文学中的官本位,看职务、排座次,一些真正优秀的诗词作品刻不到山上,却充斥了大量的平庸之作,那样的话将令华山蒙羞。程亚林提出要保护律诗绝句纯粹性的问题,既然要“带着镣铐跳舞”,跳得出来就是贵族,跳不出来就别附庸风雅。第二分会场堪称“海外兵团”最为集中之地,来自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的学者,对中华诗词精神与当下生活的碰撞进行阐述,有几位学者还身怀绝技,书画兼长。第三分会场的气氛则舒缓自由,寇养厚有理有据、绘声绘色,钱明锵则心直口快、妙语连珠。 
    登山:踏遍五岳而独爱此峰 
    登山临水送平生,这是诗人们的良好愿望。国内诗词大腕蔡厚示头发花白却身轻步健,说自己从50岁后已遍登五岳,但却对华山情有独钟,“华山是天下第一名山,我绝不会再改口”。索道虽然直通北峰,但距东、西、南、中诸峰仍路途遥遥,诗人学者们在山上流连忘返,诗歌唱酬,原定的下山时间比原计划推后了两个多小时。滞留北峰的毛錡说自己“鸟倦飞而知还”,就原地待命,而大多数学者则拄着拐杖,白帽子、红领巾,活像一位位循规蹈矩的小学生,上起山来却是充当着捷足先登的“尖兵”,“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参观西岳庙这个被称为“陕西的故宫”时,面对耸立的大殿、环绕的城墙、碧绿的树木,诗人们抚今追昔,大发其思古之幽情。 
    诗会:诗人聚会更无前 
    我省著名诗人、陕西杂文学会会长毛錡以一首长诗打响了诗会开头炮,然后诗坛大腕们纷纷上阵朗诵,主持人是中国韵文学会会长钟振振。蔡厚示与夫人刘庆云双双上阵,刘教授看似柔弱却诗句豪放,她用乡音朗诵了自己的诗作,一口湘潭话慷慨激越、韵味纯正。专程赶来的年过六旬的蒲城农民诗人王新文,已自学了10年诗歌,薛铸、石宪章等书法家书写的他的作品也在大厅展出,诗会曲终人散后,王新文仍在空荡荡的大厅里精雕细琢。快人快语的钱明锵用杭州话吟唱了一首七律,他以诗“画像”,认为华山“峥嵘暗沁英雄气,秀拔明昭壮士颜”,学者寇养厚则检阅般地将华山东西南北中峰挨个写了一遍。 
    笔会:笔墨挥洒绘华山 
    笔会可谓妙趣横生,徐州师范大学著名学者李昌集忘带印章后竟手按印泥、签字画押,然后晃荡着手指顾盼自雄,令人解颐,因为指纹的惟一性而具有另类“防伪功能”。省文史馆馆员孙杰将自己精心创作的两幅墨竹赠给大会。钟振振则临时受命,将蔡厚示先生的两幅七律“变”成书法,将悬于华山。省书协副主席茹桂挥笔写下“琴心剑胆”。我省的诗人们也在会上推出陕西,向与会诗友们赠送了自己的一些诗集。被幽默的蔡厚示称为“诗坛孟尝君”的钱明锵,也把自己的作品结集赠送给与会人员。 
    5月15日,与会专家学者莅陕,5月16日、17日在华山举行了研讨和诗会,18日赴楼观台等文化故地进行考察,19日上午在陕西师大进行研讨。之后,本次古典文学的大型盛会全部结束。华山论剑、华山论诗,接下来将是华山论道,给华山频添文化重量。本报记者 王锋 文/图 
    ■记者旁白 
    “华山论剑处,我辈袖诗来”,钟振振用这样的诗句表明了大腕们是有备而来,他们带着一颗颗灵动的诗心和一双双锐利的诗眼,来到华山,抒写着心中的西岳。难得的是,登山时天气晴好,堪称良辰吉日,加上诗人大多“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于是,佳作便水到渠成。3天时间里,诗人之趣、诗会之乐、诗作之精、诗论之争、诗兴之浓、诗材之丰,使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火热现实中的回归。 
    当见到心仪已久的一些学者、诗人时,我的心情真的很激动,因为从中学起便读他们的诗词鉴赏文章。华山是五岳之中最为奇险的一座文化名山,历代文人墨客乐于登临,赋诗填词,蔚为一时之盛,但在古典文学研究及创作方面,有如此多的重量级人物集体登华山,尚属首次。陈抟老祖与赵匡胤下棋赌山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李白屡次仗剑登临,其险使韩愈畏而投书,于苍龙岭上痛哭失声,而吹箫引凤的传说则奇丽无比。诗会上的一位位诗人,或鬓发苍苍、或风华正茂,他们用自己的诗心诗眼,描绘着心中的华山。诗情感染着每个人,诗会结束后,有人问:“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我们也期待着。 (王锋)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