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党委学习中心组在雁塔校区启夏苑二层多功能厅进行集体学习,教育部正司级调研员朱慕菊做了题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报告。校长房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渭淮,副校长张建祥、周德明、赵彬、萧正洪,校长助理王武海、冯旭东以及中心学习组其他成员参加集体学习,校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附属学校校长、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的有关人员也列席学习活动。报告会由房喻主持。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朱慕菊在报告中强调了基础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她分析认为,进入世纪之交之际,随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国家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系列新变化都成为改革基础教育的契机和宏观背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建国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这项改革,既是促使我国基础教育更好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根据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反思和研究我国基础教育问题做出的理性选择,也是师范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朱慕菊在报告中指出,正在全面展开的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改变现行的不科学、不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反馈和评价几个方面考量我们的基础教育。具体到培养什么人,她认为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政治方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当代社会的能力和技能、初步的人生规划和创业意识四个维度。关于怎样培养人,她提出在坚持德智体三维目标同时,通过改革教与学、评价与考试,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课,使培养目标和改革措施更具操作性。
谈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进展情况,朱慕菊认为,目前已经实施的课程改革在如下几个方面现状:在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编写中,大幅度删除了繁、难、偏、旧的教育内容,保持传统学科设置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增设了作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切入口和重要载体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社会责任感、搭建学校与社会发展联系的制度化桥梁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提高学生生活和发展能力的通用技术等课程,将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联系起来。
——新课程体系中各学科都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操作、动手实践、社会调查等内容;为了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教育内容广泛涉及了预防艾滋病、环保、禁毒、法制、廉政、国防、民族、安全、金融、保险、税收、中医药等内容,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时代性和素质教育的导向;高中异彩纷呈的选修课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建国以来最有活力、最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意加强德育在各学科渗透价值观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段设计德育课程,使德育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突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结合学科特点,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渗透在教育内容中。
——在改革中重新厘清教与学的关系,主要解决教师角色的再认定,师生关系的发展与重建,对学习环境的再认定,开放的教学与学生的创造性,多元视角的学习,理解、包容、交流、合作等问题。
——评价与考试改革方面初见成效。中考改革取得全面突破,截止2006年,全国有1752个县(区)进行了中考改革,改革进程健康有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首批高中课改实验省区的第一届123万毕业生参加了高考:考试首次增加了选考内容,引导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加强了所有科目的基础水平考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给高校招生部门。
——选修课的开设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选修课体现服务功能,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使学校教育的内容及时而充分的反映社会、文化、人文、科技的进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此外,在政策、制度与机制的探索、突破与创新方面,从管理角度和时间角度出发考察,旨在赋权与增能的协调,主要在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项目组织推进、网络教研、教研室方式改变和教科书管理制度的变革做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朱慕菊在报告中接着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改革推进各地发展不平衡;对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没有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认识;政策措施不配套,体制机制不完善;面上专业指导支撑体系没有形成;农村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尚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鉴于此,她提出,深化和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当前要抓紧做好如下几项重点工作:组织修订并正式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动和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中考改革;积极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工作;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加强教研,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改革研究平台。
朱慕菊在报告最后指出,尽管我们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也取得一些初步进展,但是,面临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人才优势的压力和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的挑战,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有信心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过程中,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就一定能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教育界应有的贡献。
在报告后,朱慕菊回答了与会同志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理论及实践等方面的问题。
房喻在总结中认为,朱慕菊同志为我们做了一场内容丰富、视野开阔、理论联系实际的精彩报告,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讲话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基础教育更是提高民族素质奠基工程。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师范大学,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教育投入的逐步加大,我们有信心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在发展教师教育、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大有作为。


房喻校长主持报告会

朱慕菊作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