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还原给文学”,这是著名学者、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评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一个维度。11月3日晚,以“把历史还原给文学”为主题的贾平凹《秦腔》获奖对话会在我校积学堂隆重举行,这是此间在我校举行的“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的一项重要议程。贾平凹在对话会上表示,在《秦腔》近两年的创作过程中,他并未有意识地这样想,现在评论家这样分析作品了,回过头来确实感觉有这样的意味。
3日晚的积学堂,气氛热烈。台上名师荟萃,台下座无虚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清华大学的杜玲玲老师、深圳大学的吴予敏教授、西北大学的费秉勋教授以及我校的陈学超教授、李继凯教授和李震教授等海内外著名文化学者与近千名来自我校及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们,一起分享了一餐丰美的文学盛宴。
对话会开始,贾平凹首先简单介绍了《秦腔》的创作初衷及写作过程。 故乡丹凤县棣花村近几年的变化,深深地触动了作家的心。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我决心以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人生,是为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对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难以割舍的关切,促使他完成了这部为当代中国农村立传的、日后荣膺首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的厚重的大书。
接着,首届“红楼梦奖”决审委员会主席王德威教授介绍了“红楼梦奖”设立及《秦腔》获奖的过程。他介绍说,“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由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红楼梦奖”的设立,是希望提升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的创作水平,鼓励当代华文作家,创作出像《红楼梦》般千锤百炼的文学作品。虽然这是首次举办,但参选作品都有极高的文学素质,并深刻反映了现代人文思想和社会特色。本次入围的作品共有二十九部,经决审委员多次筛选后,最后选出董启章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陈玉慧的《海神家族》、刘醒龙的《圣天门口》以及贾平凹的《秦腔》进入决审。关于《秦腔》得以从最初的数以百计的参评作品中杀出重围、又从29部入围作品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王德威认为,在众多优质作品中选出《秦腔》,是因为作者贾平凹藉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没落,写出当代中国乡土文化的瓦解,以及民间伦理、经济关系的剧变。全书细腻写实而又充满想象力。而且《秦腔》一书更同中求异,在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创作上,以伧俗写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足以代表中国小说又一次重要的突破。
此后,陈平原教授、吴予敏教授、费秉勋教授、李震教授、李继凯教授先后发言,或对《秦腔》进行文本解读、理论剖析、探讨创作得失,与贾平凹交换意见;或回答与会师生的提问、阐发自己对文学、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整个对话会气氛活跃,作家和评论家们精彩的谈吐,尤其是贾平凹风趣幽默、机智敏锐、妙趣横生的答问,不时激起全场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对话会由“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召集人、我校国际汉学院院长陈学超教授主持。
11月3日,师大积学堂,千余师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文学之夜。两个多小时的对话会结束后,热情的文学“fans”久久不愿离去,簇拥贾平凹请求签名、欢送作家离校。
(文 李卫东 图 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