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长安校区道路和楼宇的名称日前确定。此次命名活动是通过在校园网上发布征名公告和散发征名启事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的。在对征集到的名称进行汇总并提交专家会议遴选、论证后,又将初步确定的名称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在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长安校区道路和楼宇的名称。现将具体命名原则、道路和楼宇名称以及名称释义公布如下:
一、确定道路和楼宇名称的基本原则
校园中东西向道路称“路”,南北向道路称“道”。道路命名分别取自学校校训、西安和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教学区东西向四条大路体现校训精神;南北向道路取自周秦汉唐历史遗迹。
楼宇名称把崇高的育人目标与响亮的大自然名称相结合。教学楼和实验楼是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命名风格用饱含期望和要求的字眼;剧场、体育场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楼,借用人文历史和自然山水命名,让学生在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成长,体现了人文历史与大自然密切交融。
命名在字眼和谐音上既不能太俗,也不能太深奥,尽量避免了在谐音上可能产生歧义的命名,在总体上按照儒雅的风格来把握,突出展现长安校区所在地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让校园命名更多地散发出文化韵味和历史气息。
二、道路和楼宇的具体名称
(一)道路名称
1.进入校门后,由北向南东西向四条道路的具体名称分别是厚德路、积学路、励志路、敦行路。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的东西向道路名称是昆明湖路。
2.进入校门后,通向图书馆东侧和西侧的两条南北道路分别叫“书山道”(西)和“学海道”(东);从学校最西侧家属区与教学区之间的道路开始,名称依次为“沣镐道”(周)、“上林道”(汉)、“香积大道”(唐)、“宜春道”(秦)。
(二)楼宇名称
行政楼——校务楼,剧场——终南音乐厅,体育馆——上林体育馆,11号教学楼——文渊楼,12号教学楼——文津楼,美术音乐楼——六艺楼, 1号实验楼——格物楼,2号实验楼——致知楼,新食堂——溢香苑。
学生宿舍楼的名称依次叫周园、秦园、汉园、唐园,梅园、兰园、竹园、菊园、松园、枫园。
三、名称释义
(一)道路名称释义
进入学校大门后的东西向四条道路以校训用语从北向南依次命名为“厚德”、“积学”、“励志”、“敦行”来命名;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的东西向道路使用“昆明湖路”命名,“昆明湖”一词取自汉昆明湖遗址,昆明湖遗址大体位于长安区南丰村、石匣口村、斗门镇和万村之间,范围东西约4.25公里,南北约5.69公里,沿岸周长约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因使者西行阻于昆明,兵败洱海,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便决定在长安南郊上林苑仿昆明滇池开挖了一个方圆20多公里的“昆明湖”,训练水军准备征讨洱海地区南越国和昆明国,这段“汉习楼船”的典故记载在司马迁《史记》中,“楼船”即水军。
校园南北向的七条道路中,进入大门后图书馆东西两侧的道路分别以“学海道”“书山道”命名,取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校园最西边正在建设的家属区与教学区之间的南北向道路名称为“沣镐道”。“沣镐”一词源自沣镐遗址名,沣镐遗址是指长安区沣河两岸的西周都城遗址,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在沣河以西建立了国都沣京,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又在沣河以东建立了国都镐京。在西周300多年中,文王邑沣,武王宅镐,沣镐始终是周人的活动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安附近的第一个全国性都城。体育馆正南面、体育场东边的南北向道路命名“上林道”,“上林”一词源自汉上林苑遗址,据新近考证,今长安区滦镇现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一带就是汉武帝经常带领部下狩猎训练骑射的上林苑,我们将体育性活动和课外锻炼活动的功能区道路命名为“上林道”比较有意义;图书馆正南的中央大道命名为香积大道,“香积”一词源自香积寺,香积寺地当我校正南,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河塬西端,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是我国唐朝全盛时期建立的一座佛教名刹,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过香积寺》中描写了香积寺的幽深、静谧和闲淡:“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谭曲,安禅制毒龙。”“香积大道”寓意学生刻苦学习,“爬书山”“过学海”,读万卷书(图书馆)之后正南面临的一条中央大道,有苦尽甘来的寓意,道路的直南端将要建设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将来可取一个祝福学生抵达事业理想境界的响亮名字。1号实验楼紧西面的一条南北向道路用 “宜春道”命名,“宜春”一词取自秦代建立在现长安区东北的“宜春苑”,这里曾是秦皇狩猎游乐的苑囿和宫城,建有宜春宫。
这样,图书馆以南这些南北向道路的命名分别使用了周秦汉唐不同朝代的人文古迹名称,使整个校园道路的名称古香古色,富含深邃的历史文化韵味。
(二)楼宇命名释义
1号、2号实验楼分别以“格物”、“致知”命名,“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国,科学一词是外来词,清代对自然科学统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格物而得的知识是科学。格,解释为推究、探究,即研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取知识。朱熹在《礼记•大学》中说:“言欲致吾之知,在格物而穷其理。”接触事物(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方法。清代学者颜元说:格物即动手实践,“手格其物而后知至。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探察和科学实验,实验大楼用“格物”、“致知”来表达再贴切不过了;11号、12号教学楼以文渊楼和文津楼命名,文津楼的意思是与文渊楼对应,文渊阁、文津阁乃清代收藏四库全书之地。校园西北部的体育馆因处在上林道北端则取名“上林体育馆”,简洁、响亮,寓意相近。图书楼南面即将安放孔子铜像,处在孔子塑像西侧的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大楼应有一个与孔子文化相关的命名,所以命名为“六艺楼”。六艺是指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崇尚和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即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按今人理解:“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指射箭等技术的训练,也是古代选拔贤能的一项测试内容;“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能力;“书”是识字、书法、绘画、雕塑等;“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美术音乐楼紧北边的剧场用终南山大自然名显得贴切、响亮,真可谓天籁。终南山亦称太乙山,一般指秦岭山脉中段,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作《终南山》中抒发了对终南山大自然景象的无限留恋和喜好: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学生宿舍以在古都西安建都的主要朝代和岁寒四友以及象征栋梁之材的树木命名。
学生食堂用“溢香苑”具有鲜明的餐饮特色。
(后勤管理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