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2日专版)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白居易27岁那年中了进士,曾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的题诗“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更抒发了他们春风得意、喜气洋洋的情怀。雁塔题名、杏园游宴,已经成为封建文人一生中的莫大荣誉。闻名遐迩的桃李园——陕西师范大学就坐落在大雁塔下、曾经盛极一时的杏园遗址上。60年风雨沧桑,几代人励精图治,深化改革使陕西师大步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又一度春天。请看关于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纪实报道——
李椿浩是韩国人,却热衷于中国古代史研究。两年前,他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后,便应聘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
在陕西师大,李椿浩与传统意义上的外籍教师不同。他不仅享有在职教师的一切待遇,也全职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历史文化学院还专门帮他设计了科研和学科发展方向。
尽管李博士的中国话讲得不太流畅,但这并不妨碍他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老师们亲切地称他为“椿浩兄弟”。
谈到在陕西师大工作两年来的感受,“椿浩兄弟”诚恳地说:“就像在家里一样。”
去年12月22日,西安漫天飞雪。这天,买好了回国机票的李椿浩心情不错。就在他忙着“回家看看”的当口,学院党总支书记魏立安、院长萧正洪已为他准备好了饯行午宴,还精心为他妈妈挑选了礼品。
“‘椿浩兄弟’是学院的第一个全职外籍教师,不久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萧正洪教授兴奋地说, “这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许不算新闻,但在西部地区却令人感到振奋”。
八年前,历史系领导最犯愁的就是高学历人才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那时,全系教师中只有一人具有博士学位,一大批高水平骨干教师先后调离,世界史的课程甚至无法正常开讲。
八年后,历史文化学院不仅4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还汇聚了一大批史学名家,学科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萧正洪深有体会地说:“历史文化学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所提供的良好平台。”
其实,历史文化学院的迅猛发展只不过是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适时推出“以机关改革为龙头,以院系关系调整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杠杆,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保障”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五项改革环环相扣,系统配套,给学校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而使得学校办学活力大大增强,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学校整体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喜人局面。
机关改革:变管理为服务
谈到陕西师范大学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一位院系领导感慨良多。
几年前,院系领导和教师到学校机关办事,社会上流行的政府权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习气,也会常常遇到。
“机关的办事员随便一个电话,我们就得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办公楼取一份文件。有些小年轻人一边旁若无人地‘煲电话粥’,一边随手把文件往你手里一塞,顾不上正眼看你。那时的机关作风啊,简直太差了”,这位领导说。像他一样,许多在院系工作的同志谈起过去的机关作风就皱眉头,有人甚至抱怨:一批科长、科员在左右我们的高等学府!
难怪老师们抱怨。那时的陕西师大,政府有什么部门,学校机关对应着就设什么部门。在学校老西门外的墙壁上,近百个校内单位的招牌像竹简似的连成长长的一片,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不仅管理机构多,大部分单位还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学历低、年龄老化、干部能上不能下、服务意识不到位的情况。
学校事业要发展,就必须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人干事业、让人能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氛围,就必须首先转变机关职能,改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基于此,1999年底,机关改革在陕西师范大学全面铺开旨在建立设置合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机关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开拓创新的机关管理队伍。
学校首先对职能重叠、主体职能相近的管理部门实行合并;对任务性质基本相同的机构实行合署;对承担经营性、服务性职能的管理部门实行剥离,并进后勤系列;对不具备管理职能的单位将其建制从机关序列中划转出去,不再与行政职级挂勾;对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机构予以撤销。通过改革,学校机关原27个处级单位精简为17个,机关的管理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机关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定岗定编,精简人员。机关工作人员按全校事业编制数的8%定编,部处领导岗位职数基本按每部门一正一副确定,个别任务重的部门设一正二副。除部分因工作需要的部门设置科级建制外,一律撤销科级建制,并认真核定了各部门人员编制数。此举使机关原332名工作人员精简为185名,其中56名副处级以上干部精简为47名。
在此基础上,陕西师范大学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学校按照面向全校、公开岗位、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目标管理的原则,实施处级干部聘任工作。处级干部聘期3年,学校与其签订《任期目标管理责任书》。部门负责对科级及其以下工作人员的聘任。科级干部聘期2年,部门与其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对聘余人员采取转岗从教、提前离岗、归入调研室等办法,合理安置。
通过机关改革,明显优化了干部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陕西师范大学一举扭转了过去机关机构臃肿、职能不明、人浮于事、推诿扯皮和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的不良局面。机关工作人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普遍好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形成了结构合理、运行协调、职责分明、服务快捷、效率优良的管理新模式 。
机关改革还彻底打破了领导干部的“铁交椅”和事业职工的“铁饭碗”。在机关改革中,有9名原处级干部落聘,12名原副处级干部落聘,43名原科级干部落聘,有2名原处级干部竞聘为副处级干部,3名原副处级干部竞聘为科级干部,43名科级干部竞聘到了—般岗位。机关干部任期制的实行和任期目标责任书的签订,使得机关工作人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机关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得教职员工对机关工作的满意率明显提高。谈起现在的机关工作,那位当初批评机关作风差的院级领导高兴地说:“机关各部门都主动把文件送到院系,到机关办事也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
院系改革:1+1>2
在同一校园的同一时刻,三位教授分别给为数不多的研究生讲授同一门课程,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若干年前在陕西师范大学却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用不着大惊小怪,还有比这更令人费解的事呢!同样的研究方向,只因隶属不同的系或研究所,就得重复设置三个相同的资料室或实验室。如果你不是这个系或研究所的职工,还想去查阅资料或做实验,同行一定会劝你省省心——难为情不说,保不准会闹个自讨没趣!
说这是以邻为壑似乎有些过分,但要说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想必每一个在学校工作的人都会同意。同意归同意,倘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合理配置,那叫一个难!
难在哪?一在体制,二在干部。
面对难题,陕西师范大学改革的决心十分坚定。校党委审时度势认为:当前国内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师范院校,陕西师范大学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推进院系改革,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益,就势必陷入被动和落后。
2002年春,院系管理体制改革在陕西师范大学全面铺开。学校按照有利于取得实质性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对原有学科专业、科研机构进行了优化组合。按照以一级学科或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建系,以学科门类或基础相近的系、所组建学院的原则,组建了16个院(系)。新组建的院系不仅实现了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也使师资力量因重新整合而大大增强,不仅较好地克服了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现象,还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从而明显增强了学院综合实力。
在院系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进一步明确了校、院、系实行三级建制、二级管理的体制:即学校是一级办学管理实体,学院是学校领导下的二级办学管理实体,系、所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实行院长负责制,院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参与院内重大事务决策。为了提高办事效率,陕西师范大学还将16个二级办学实体的行政办公室和党总支办公室实行合署办公,并对其人员职数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为了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提高院系办学积极性,陕西师范大学还合理划分了校、院两级职责和权限。明确规定学校的主要职能是把握学校整体办学方向,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加强学校宏观管理,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为教学科研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物质基础,指导、协调、考核学院工作;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在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对本院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学院发展规划,具体负责本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员聘任、选调、考核、奖惩及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从而使学院在组织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人事、分配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改变了以前院(系)权力小、责任少、压力轻,一味等、靠、要的状况。
同时,陕西师范大学还改过去对院(系)的过程管理为跟踪过程的目标管理。学院每年年初与各院系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向各院系下达综合性的年度工作任务、目标及相应的人员工资、公用经费总额,并根据工作任务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对院系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工作政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年度经费总额的增减挂钩,对完成任务的院系给与奖励,并加大投入,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院系减少经费。使得每个学院的班子都有了压力,从而主动考虑和规划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之中。
人事改革:教师为本 人才第一
关于陕西师范大学前些年的人才流失情况,人事部门曾作了详细统计:从1986年到1994年,学校先后调离了164名骨干教师。尤其是93、94、95年,一批拔尖人才相继离开陕西师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人要求调离,原本无可厚非。但一批一流人才相继提出调离请求,让陕西师大的领导感到特别头疼。“我和主管人事的副校长一度像‘消防队员’,哪位老师要调走,我们就赶紧到人家家里去做工作,劝人家留下来”,校长赵世超如是说。
经过缜密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党政领导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指导思想。与其被动留人,不如主动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强化岗位聘任与管理意识、有利于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为人才搭建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舞台。
基于这种认识,陕西师范大学从1999年开始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学校按照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重新核定和调整了各类人员的编制结构及比例,大力引进和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压缩非教学人员,严格限制非教学人员调入,努力提高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原来的33%提高到了48%,党政机关人员和行政工勤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由原来的34%压缩到了20%以内。
为了将“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人事工作中去,学校按照“大力引进、积极培养、确保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和“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标准,制定并实施了《陕西师范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陕西师范大学优秀人才引进办法》、《关于引进起旗帜型人才的暂行办法》,并设立了“振兴陕西师范大学人才引进和培养突出贡献奖”,对人才引进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通过积极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截至目前,陕西师范大学已引进、选留、培养了140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尚有100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正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使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由原来的32%提高到57%。通过改革,一批优秀人才已在教学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人尽其能、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陕西师范大学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学院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制定并组织实施了《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在全校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的办法》。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聘任制,用人单位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聘工作人员,原单位的工作人员也可以跨单位应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务聘任制,强调岗位,强化聘任;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对产业、后勤系统推行人事代理制,规定凡是新进人员均按企业化用人模式管理,与学校完全脱钩。同时,学校全面修订了《陕西师范大学各类人员考核办法》,细化、量化了考核指标,加大了客观标准因素,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兑现待遇续聘的依据。使得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显著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推进人员聘任制度的过程中,陕西师范大学采取多种积极措施疏通人员分流渠道。通过清退计划外用工,增设临时轮换岗位;严格离退休制度,实行校内提前离岗;执行辞职、辞退规定;鼓励借聘和调离;支持带职学习提高;转入经济实体;进入校人才交流中心分流等途径,妥善安置聘余人员。同时,学校倡导和鼓励待聘人员依靠自身努力,积极在下一轮聘任制中竞争上岗,找到适合发挥自身作用的单位和岗位。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人事改革的顺利、平稳推进。
分配改革:用机制激励人
40出头的博士王晖、李生刚没有想到,这两年他们与学校里最著名的专家学者一样,拿到了学校最高级别的岗位津贴。
像王晖、李生刚一样,30多位年轻的副教授也出乎意料地走上教学、科研关键岗位,拿到了四级岗位津贴;与此同时,5位正教授却没有被评为关键岗位,其岗位津贴也相应较低。
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这在几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现在却显得非常正常。年轻人才高兴地说:学校为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机制。
为了“用机制造就人”,陕西师范大学于2001年起全面推行分配体制改革。学校将职工报酬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贡献大小直接挂钩,使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重点提高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承担重要任务人员的待遇。同时,加大对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带来显著效益的个人和集体的奖励、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结构工资的激励功能,实行以岗定薪、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
分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结构工资制度。学校以岗位聘任为主,结合工作任务和工作业绩,将结构性工资划分成四个部分:一是国家基本工资,作为存量不动;二是岗位津贴,根据工作量和责任大小来确定津贴标准,岗在薪在,岗移薪移;三是业绩津贴,这是为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产出高层次科研成果和在教学、管理上取得突出成绩而设立的津贴;四是特殊津贴,主要是针对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设立的津贴。
岗位津贴是结构工资中的主体部分,按照不同类型的岗位设置,将岗位津贴划分为11个等级,最高一级每年5万元,最低每年0.6万元。同时,对包括科研、教学成果业绩津贴、管理干部绩效津贴在内的业绩津贴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动态管理。对带有奖励性质的特殊津贴,依照对学校所作贡献的大小,按2—10万元分成不同等次,一次性发放。
为了激励广大教师多出成果特别是高层次教学科研成果,陕西师范大学从1999年起设立浮动津贴。对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或取得重大应用性科技成果的教师,予以奖励。
为进一步扩大院系和各部门的自主权,陕西师范大学实行工资总额动态包干,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数给院系和机关处室下达工资总额,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同时,学校鼓励院系多渠道开展创收增收工作,增加院系可分配的经费总量,努力提高一线教师的收入。
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了多年来的“大锅饭”,从根本上解决了“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老问题,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的欢迎。同时还充分调动了院系的办学积极性,增强了院系的办学实力,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新的分配制度优化了人才成长环境,对学校进一步吸引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后勤改革:突破瓶颈天地宽
“后勤社会化,OK!”,陕西师大学生3号公寓248舍四位同学自发在阳台外悬挂的这条标语吸引了前来参观考察该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众多代表的目光。
学生金晓晖欣喜地对代表们说:“您看,我们的住宿条件多好,既干净又整洁,还通了暖气(西安高校学生宿舍过去没有暖气),住宿费一年800块钱,也不算贵。如果没有这场改革,大学生就不可能住上这样好的宿舍。说句心里话,我们坚决拥护、支持、感谢高校后勤社会化!”
陕西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院校之一。1999年6月,该校在西北地区率先成立高校后勤集团,并将其从学校整体中剥离,按照企业化运行模式组建了饮食服务中心等11个独立运作的实体,和学校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的甲乙方关系,为学校提供计价服务。
后勤集团成立以来,实行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人事管理上,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按需设岗,以岗择人,择优上岗;在分配上,变行政事业工资制为企业工资制度,岗位薪金随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下浮动;在经营机制上,推行服务标准化结算制度,变行政拨款为服务收费;在经营理念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模式;在资产管理上,对后勤集团原来使用的学校资产进行核查、评估、登记,明晰产权后委托集团经营。对于后勤集团自行添置的资产则由其自行建账管理,调动集团的积极性,不断把“蛋糕做大”。
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大增强了学校后勤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如今,在陕西师大校内,师生生活遇到困难,电话报修24小时全天候应答,维修服务半小时到位,服务人员不喝用户一口茶,不抽师生一枝烟;“后勤集团”网页的点击率在全校最高,学生对于饮食、住宿、收费的意见通过“后勤意见” 网上反映,问题解决或者答复“不过夜”。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饮食、住宿等事宜,都听取学生意见、吸收学生参与管理。
陕西师大后勤集团还在依托校内市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大胆开拓校外市场,先后托管了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陆军学院、导弹学院和武警技术学院的饮食业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还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兴建后勤服务设施。陕西师范大学完全吸引社会资金,在新校区一举建成16栋学生公寓。据统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陕西师大新建学生公寓12万平方米,超过此前50多年的总和,成功突破了学校发展中后勤设施滞后的“瓶颈”,为学校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党委书记江秀乐高兴地说:“在学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学校后勤保障压力显著增大的情况下,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使得学校后勤服务与保障条件和水平有较大改善,还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师生生活及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幅度减少了后勤工作对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精力的分散。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起来的全员聘任、能上能下、多劳多得、优胜劣汰的新机制,为全面推进的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发挥了示范作用。”
改革使陕西师大旧貌换新颜,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返校省亲的校友惊叹:校园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简直像一座公园,“美在师大”名副其实;今年暑假后刚从福建调入师大任教的王玉华博士深有感触地说,来校前听说陕西师大着力建设西部人才高地,要把学校建成创业者的乐园,身临其境,深深感到受尊重的快乐。一同来校工作的王博士夫人逢人便说,“我们小王在几所大学工作过,来陕西师大才有回家的感觉,领导和同事像亲人一样!”;一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班同学说:“聆听过多名教授的谆谆教诲,既学到做事的本领,又学会做人的学问,我们好幸运!”……
2002年9月,占地1350亩的新校区投入使用,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的加强,为该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纷至沓来,进大于出,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继续得到加强,教学质量稳中有升,科研工作呈现出喜人势头,SCI源期刊发表论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等高层次科研成果、项目和奖项大幅度增长,在全国同类院校名列前茅;世界数学家大会几何拓扑卫星会议等一系列高层次会议由该校举办,极大地提升了陕西师大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国家级重点学科实现零的突破,特别是随着周伟洲、何炼成等一批知名学者先后到校任教,民族学和经济学等学科迅速崛起,正逐步成为西部领先、全国有影响的研究重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2002年更是高达99.01%,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名列第一。
最近以来,陕西师大掀起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新高潮,通过认真思考面向新世纪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师范大学、如何建设这样的师范大学的问题,把全校上下的智慧和精力凝聚到办好全国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上。在不久前结束的陕西师大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认真审议了学校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提出了努力办好全国一流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型师范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迈进的目标,全校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以新思路、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加速实现陕西师大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起宏图,关山度若飞。沐浴改革的浩荡春风,即将迎来60华诞的陕西师大,如一株步入盛果期的大树,花繁叶茂,生机勃勃。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为己任的师大人,抢抓机遇,深化改革,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定能创造陕西师大更加辉煌的明天! (袁奋光 李卫东 袁一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