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建处处长办公室,因为劳累而病倒、刚刚在医院里匆匆休息了一个星期的张宏伟处长百忙之中接待了记者,基建处的同志介绍说:“张处长是处里最辛苦的人了,而基建处从1993年起,除了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初五,马上快十年没有休过假了。”但是,谈到了新校区建设的情况和进展,张处长仍是一脸的兴奋:
“目前来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之下,基建处以及其他部门同志的通力配合和辛勤工作,新校区的征地和工程建设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我们相信,今年秋季开学后,新校区能够基本满足第一批学生入住后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张处长寥寥数语让人顿悟到一个建设者的豪情,但是,言语所不能表达,只能让人意会的是多少师大人默默无闻、挥汗如雨的艰苦工作,以及对于自身发展前途和命运的上下求索和深刻把握啊!
众所周知,我校原有土地和教学科研用房奇缺,可以说是人满为患,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我校现有17个院系,在校各类学生达到24852人,“十五”期间,我校在校本专科及研究生更将达到29800人。另一方面,我校老校区仅有704亩(其中教学和学生生活区502亩,家属区202亩),各类校舍总面积329777平方米。更为致命的是,西安市在我校老校区的教学区和家属区之间划有一条城市规划路,路宽40米,路南还有一条宽达100米的绿化带。拓宽的道路和绿化带占用了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200亩土地,不仅使得该区域内无法进行建设,而且,更使得老校区的可用土地仅剩下了504亩。而根据学校“十五”期间发展规模,按《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计算,我校应有用地1937亩,应有教学科研用房319344平方米,应有面积减去老校区已有的相应面积(老校区的用地面积按504亩可建用地计算),学校用地面积尚有1433亩的缺口,尚需219294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如何尽快改变我校基础设施与教学科研工作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成为全校教职工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
“学校要发展,首先应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关于这一点,全校上下早就形成了共识。”张处长告诉记者。
于是,经过精心地准备和筹划,从2000年4月份起,学校开始在距老校区不到10公里的长安县郭杜镇征用土地建设新校区, 2001年11月份各项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从此,师大的脉络在另一片土地上跳动,我校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我校新校区实际征地1150亩,减去48亩代征路,建设用地1102亩,教学科研用房总规划面积达30万平方米,预计征地和第一期工程建设的总投入为6亿元。一期工程建设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教学实验用房14万5千平方米,图书馆3万平方米,多功能综合馆1万平方米,校、院(系)办公用房1万平方米,留学生和教学附属用房5千平方米。目前,在建的项目有3万平方米的教学楼,1万5千平方米的科技信息楼,1万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馆以及配电室,锅炉房,蓄水池,室外管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今年年底前,3万平方米的图书馆、1万6千平方米的艺术学院教学楼、2万平方米的商学院教学楼和1万平方米的办公楼等4大工程也将开工建设。
“新校区将以最快的建设速度,最佳的面貌展现给入住的广大师生。”张处长对记者表示。但是,他也希望通过校内媒体向全校师生呼吁:“新校区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生活服务设施多多少少将会给师生们带来诸多的不变,这需要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大家把自己当成新校区的主人,和我们基建处以及其他部门一起努力,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