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校内新闻
首页 - 校内新闻 - 正文
史念海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史念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3月27日凌晨3时在西安不幸逝世,享年90岁。
  史念海先生,字筱苏,1912年6月24日出生于黄河之滨的山西省平陆县。1918年至1932年先后在平陆第三高级小学、运城第一职业学校、太原进山中学高中部读书,1932年至1936年在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毕业后辗转北平、平凉、榆林、西安、重庆、兰州等地,先后担任《禹贡》学会编辑、河北通志馆编纂、平凉师范学校教员、察哈尔蒙旗特派员公署(驻榆林)秘书、西北文化学社主编、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复旦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代主任,1948年任西北大学教授。1954年陕西师范大学(前身为西安师范学院)建校伊始,先生即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其后一直在陕西师大任教。1978年至1983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83年以后为唐史研究所及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2000年开始兼任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先生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联合教育界同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先生身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西安市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第八届民进中央常委、民进陕西省委员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以所学专长为祖国建设献计献策,为党为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先生先后担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社联副主席、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先生与同仁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不仅担任这些学术团体的会长、名誉会长等重要的领导职务,而且创办并长期主编《唐史论丛》、《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刊物,促进了唐史、中国古都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特别是先生亲自创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成为继《禹贡》半月刊之后、建国以来最早问世的历史地理学专业刊物,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历史地理学定期刊物,代表了当今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水平。近二十年来,先生又广泛联络美、日、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为促进中外及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做了许多实际工作。
  先生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对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有精深的造诣,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尤其是秦汉、隋唐史的著名专家,更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在历史政治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地理、中国方志学、中国地名学、中国古都学等诸多分支学科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远在强邻凌逼、国难深重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生深感祖国疆土开拓之不易,虽一寸山河亦不可轻付他人,愤而与顾颉刚先生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此书系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首部专著。当时曾被译成外文出版,现已收入二十世纪末编辑出版的《民国丛书》之中。1944年先生出版《中国的运河》一书,开始了从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变,八十年代此书经修订后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发行。解放初,国家百废待兴,先生总结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特征,撰写出大量论文。1963年结集成《河山集》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历史经济地理论文集。七十年代初以来,先生力倡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走出书斋,五登陇坂,三度阴山。行黄河故道,越长城雄关,至于岭南云贵、天山南北、东海之滨,先生足迹亦无所不至。于是又有200余篇论文、近20部著作相继问世。先生的《河山集》二至七集、《黄河流域诸河流的变迁与治理》、《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等主要研究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植被、水文及地形变迁规律,结论精辟,代表着当前区域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是我国最早完成的一部历史地理学通论著作,从学科理论和研究实践上勾勒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整体框架。先生撰著的《河山集》四集填补了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空白。《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则成为断代历史地理综合研究的代表作。先生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方志刍议》,探讨了如何从旧方志向新方志转变的学术问题,对中国新方志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先生关于地名学研究的一系列论文,是中国地名学的奠基之作。先生的《中国古都与文化》一书阐明了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标志着中国古都学的形成和发展。先生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86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以《河山集》一至五集、1999年以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分别荣获第一届与第二届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类一等奖,是全国唯一的连获两次一等奖的历史学者。早在1954年,先生即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又被原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5年获得柏宁顿教育基金会颁发的“孺子牛金球奖”;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教育教师奖”。
  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使命感,积极倡导学术为世所用。先生关于中国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变迁的研究成果,被推介到1981年第五期的《红旗》杂志上发表,还被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成名为《黄河与森林》的科教影片,日本NHK电视台也曾就此制成先生访谈节目,广泛宣传其观点。同时,先生接受原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同志的建议组织撰写《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干部群众阐明退耕还林草的必要性,而今天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批工程之一——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已经全面展开。先生还深入探讨研究西安市严重缺水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在南山秦岭建立水源涵养林的书面建议,得到了国家与省市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立项实施。
  先生参与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撰写,并担任其中《隋唐史卷》主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嘉奖。由先生与郭琦先生、张岂之先生共同主编的多卷本《陕西通史》,也已于1998年出版发行。
  由先生领衔筹划的系列丛书《古都西安》,首批五卷已于今年5月正式出版,这是一部系列完整、立体全景地展示西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大型系列丛书。它的出版发行,将对全面了解西安诸多领域的历史文化及促进西安市实现创西部最佳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先生一生为创立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即使在安上心脏起博器的耄耊之年,仍然老当益壮,勤奋不减当年,每天笔耕不辍,撰写2000余字的文稿,还亲自给研究生授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先生以毕生心血和精力为之奋斗的历史地理学,最近也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这是陕西省65个入选国家重点学科中唯一作为文科基础学科而入选的学科,结束了陕西师大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历史,这必将为学校的学科建设起着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先生是教书育人的楷模。他是国家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培育出陕西师范大学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先生培育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栋梁之材,他所开创的历史地理学派后继有人。作为一个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先生教育出来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港台与国际访问学者不可尽数,可谓桃李满天下。
  先生为人简朴而正直坦荡,虽数历坎坷困顿然其志不为所夺。先生为我国教育科技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河山集》及诸多专著论文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影响是不朽的。一生所奉,乃为先师顾颉刚所瞩言:“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以此存心,乃有事业可言。”先生成就诚至硕至丰矣,然正气浩然劬劳勤勉,则方为先生九十年人生之真实写照。
  痛哉哀哉,今先生去矣!山川为之失容,学界为之震动。古往今来,贤人无数,惟能立德、立功、立言者不朽。先生一生,三立皆备,是故先生不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之道德文章亦将永存于后人心中!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