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地理学
张崇信

张崇信,曾用名张江,男,生于1925年2月8日,陕西临潼县人。

张先生1943年9月至1945年1月在华县咸林中学读书,1945年2月至1946年8月在三原县省立三中就读。1946年考入西北大学地理系,曾任学生会第一届理事、社会劳动部副部长。1949年9月至1950年8月在西安尊德中学(现在的西安市三中)兼任地理教员。1950年8月毕业后分配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工作。1951年冬至1952年12月在甘肃省固原县大湾区第一乡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担任乡工作组副组长职务,1953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撤销后调至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工作。1955年2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通自然地理教师班进修,1956年8月返回学校。曾任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大地理系普通自然地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系主任助理、系副主任等职务。1960年7月入党,1980年3月晋升为副教授。

张先生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一直担任着普通自然地理方面的教学工作,除编写各课程的讲义外,还经常带学生去野外实习、考察。20世纪60至70年代初,在编写汉江支流——湑水河流域规划、汉中专区地理志、高洛地理志时更是跑遍了陕南各地。当时交通及吃、住都不方便,他跋山涉水、不畏艰苦,有时要步行几十里,连饭都吃不上,但他任劳任怨,把知识教给学生,把著作留给后人。

张先生从1959年先后写了《汉江支流——湑水河流域规划及调查报告》、《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雷雨》(气象常识丛书之二)、《地下水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丛书)、《商洛地理志》等书籍,除担任总编辑、副主任委员、副主编外,还承担了不少章节的编写、审稿等工作。他在《中国地理学会年会论文选集》、《陕西省地理学会年会论文选集》、《陕西科技报》、《陕西日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论文》、《科技成果选编》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还有未发表的约10篇。

张先生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陕西省气象学会理事、西安地震学会理事,并担任汾渭地带地震活动性专业组组长、陕西省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科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张先生处处为人师表、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受到师生的好评。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在压缩城市人口、支援农业运动中,他不顾自己患有多种疾病,响应号召,积极申请将爱人及不满周岁的小女儿送回原籍,参加农业生产。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更是焕发青春,他说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在短短的几年里,他不顾年龄已大,身体多病,多次参加黄河中下游野外实地考察。在武汉、北京、银川等地参加全国或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多篇,对我国黄河流域泥沙特征及其治理做出一定贡献。1979年3月在北京参加了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后,他决心填补国内外泥沙地理这一空白,写了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初稿约15万字,后因突然病逝,未能完成。

张先生在1981年10月已重病缠身,在家休息,医院要求他住院做进一步检查,以确诊病情。他不顾个人身体情况,作为特邀代表去云南东川参加全国泥石流会议,并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后在泥石流现场参观时,由于过度劳累,病情发作晕倒在现场。经多方及时抢救,后转回西安治疗,于1982年3月26日病逝,享年57岁。

张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治学严谨,教学认真,为人正直,淡泊名利,生活俭朴,平易近人。他是辛勤耕耘的园丁,是一支燃烧自己的蜡烛。他的足迹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葛淼)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