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哲民,男,汉族,1932年2月生于浙江湖州,祖籍广东省新会市。中国共产党员。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0年7月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附中,考入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其班合并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在校期间得到著名学者张作人、薛得育指点,对动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师从国内一级教授武兆发先生学习,重点在组织和生物细胞学方面进行研究。1957年毕业时,全北京的高校毕业生聚集在工人文化宫,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讲话,周总理号召他们向科学进军,勇攀科学技术高峰。总理的讲话激励着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1957年至2006年在陕西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生命科学院任教。曾任陕西师大科研处处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昆虫学会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主席,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陕西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理科生物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师院,这是所新建院校,仪器设备非常欠缺,没有能满足其进行研究的条件,又没有老教师能指导他从事科学研究。他认为只搞教学不搞科研是无法提高的,他便向外地著名学者求援,得到了著名的昆虫分类学家、上海昆虫研究所夏凯龄教授的帮助,开始进入研究昆虫分类的行列。当时收集文献资料非常困难,那时还没有复印设备,他都是利用假期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到上海昆虫所收集资料,所有的资料都是靠手抄写或打字机打印的。也没有科研经费,就自掏腰包外出采集。以后在科研上有了一些成绩,争取到中国科学院每年拨给的一部分经费,使其逐步打开了局面。郑教授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在20世纪60年代前的一些红专辩论、交心运动中,把其作为走白专道路、只专不红的典型进行批判,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搞科研的决心,仍然利用假期进行调查,采集标本,没有饲养室,就在自己的宿舍饲养观察。“文化大革命”“武斗”期间,他一个人背着采集工具,离开西安,走遍了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几个省,采集到大量的蝗虫标本,使其在“文革”结束后,能很快进行科学研究,并为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大量科研论文奠定了基础。
郑哲民教授在50年的从教生涯中,一直从事无脊椎动物学、昆虫分类学及蝗虫分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担任本科生无脊椎动物学、普通昆虫学、经济昆虫学、植物保护学、寄生虫学、原生动物学及贝类学等课程的教学;给硕士研究生讲授昆虫分类学、蝗虫分类学、科学研究方法、动物分类学方法和原理等课程;给博士生讲授精子生物学、动物组织培养、小蛾类分类学、拟步甲科分类学、蝗虫的发生与生态学等课程。他出色的教学,博得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的一致好评。
在科研方面,早期曾进行森林昆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的研究,具体研究了白杨天社蛾、双尾天社蛾,侧柏毒蛾及闪紫蝶的发生规律与防治。随后主要从事于昆虫分类,蝗虫分类生态及防治研究。在从事昆虫分类的研究中,他发现在中国已知的成千上万种昆虫中,绝大部分的研究命名被外国人所垄断,中国昆虫分类学工作如此落后,使他深感痛心,面对这一落后局面,他立志,在中国发现的蝗虫,一定要由中国人来命名。分类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蝗虫的生长季节,必须经常爬山涉水,深入山区、平原、沙漠、戈壁、农作区、林区和牧区,到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标本的采集和生态学调查。因此,他常过着地质队员的生活,露宿野外,日晒雨淋,饥一顿,饱一顿,一个人出没在漫无人烟的荒山丛林中。他已走遍了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区。在外出调查、采集标本过程中,几次发生撞车和几乎翻车的事故,这些都没有动摇他进行蝗虫调查的决心。工夫不负有心人,辛勤耕耘终有收获。多年来,他在昆虫分类、蝗虫的综合分类、蝗虫的综合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出版《云贵川陕宁地区的蝗虫》、《陕西蝗虫》、《蝗虫分类学》等专著11部,在英国《系统昆虫学报》,美国《东方昆虫》,我国的《昆虫学报》、《动物学报》、《昆虫分类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87余篇。在传统分类方面发现了我国和非洲卢旺达共和国直翅目蝗总科昆虫新属45个,新种347个;蜢总科新属1个,新种7个;蚱总科新属18个,新种318个;螽斯总科新种23个;半翅目蝽象新种8个。蟋蟀总科新属4个,新种16个;鳞翅目新种146个;鞘翅目新种18个;蜻蜓目新种4个;螳螂目新种1个;食蚜蝇科新属1个,新种14个。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蝗总科昆虫8科、31亚科、140属、400余种,编有科、属、种系统分类检索表,对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蝗虫的地理区系进行了划分,并首次对卢旺达共和国蝗虫做了调查、系统报道。在蝗总科昆虫发表的新属、新种约占国内解放后发表总数一半以上。对蚱总科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将我国蚱总科的分类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昆虫综合分类学”是1980年第16届国际昆虫学大会提出的一门新兴学科。郑哲民教授是以传统分类学体,结合各学科先进技术应用于分类学的一门边缘学科。从1981年开始着手进行研究,以传统分类学为主体,结合生物化学、微量分析、染色体、生化、生理、解剖、发育器、超微结构、数值分类学科来进行我国蝗虫的综合分类。目前运用分子系统学及同工酶和RAPD等现代技术在蝗总科、蜢总科、蚱总科、蜻蜓目、螵虫科、鳞翅目、夜蛾科、蝶类等进行分类研究;染色体分类从C带核型进入G带、Q带、R带,对蝗总科、螽斯总科进行了研究;生物分类以蝗虫心电图结合时间序列分析进行了蝗总科8个科的分类研究;数值分类进行了锥头蝗科、癞蝗科和斑翅蝗科的研究,在上述领域发表的论文在国内蝗虫研究中为首次,而应用心电图的ARMA谱分析技术于分类中,在国际上尚属首创,为昆虫综合分类学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多年来,郑教授培养了36名博士生、102名硕士生、29名访问学者,1名博士后。并积极为本科生讲课,毕业的学生多数已晋升为教授、副教授,成为教学、科研骨干。有的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他的弟子现在都在我国的昆虫学界和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国内外昆虫学界享有较高的威望和声誉。正如日本学者山根爽一教授所说:“在昆虫分类学,特别是蝗虫分类学方面,郑先生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国际学术界有突出的贡献。”
郑哲民教授还多次应邀到国外、境外著名大学和国际会议上做有关昆虫综合分类的科研报告。1998年7月,在美国罗德岛州立大学作了蝗虫心电图ARMA谱分析技术在昆虫分类学中的应用的报告。1999年9月,在著名的美国耶鲁大学作有关昆虫综合分类在中国发展的报告。2000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其做了中国动物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报告。
郑教授一直致力于昆虫系统与进化学科建设。由他负责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5项,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4项,中科院区系分类学科特别支持项目2项,与法国“国际蝗虫综合治理中心”及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合作项目5项。他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学校的肯定。曾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先后被评为陕西师大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陕西省高教系统优秀教师、陕西省直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评为陕西省直科教系统端正党风先进个人,1987年被劳动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津贴。1994年被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会员”。
郑哲民教授治学严谨,做事一丝不苟,“八小时”之外,他并没有多少闲暇时间,许多工作是利用晚间和节假日在家中完成的。他严己宽人,严格要求学生,喜欢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他善于接受新事物,凡是与自己学科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都想试一试,来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问题。他待人诚恳,心胸开阔,他的人格魅力、高尚品格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令人景仰,值得后辈学习。他堪称是:教坛楷模,科技精英。
(王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