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密(又名赵发旺),男,汉族,1924年4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1937年洛宁县立小学毕业后考入洛宁济汴中学,读初、高中,1943年冬,河南省高中毕业会考,成绩优秀(前三名),获得河南大学预录,通知于1944年秋免试入学,但因1944年春日寇西犯,他与同学逃亡至西安,到战时战地失学失业青年辅导处栖身。1945年夏考入西北联合大学(即西北大学)物理系,1949年6月大学毕业后赴新苏中学任教。
1949年9月,赵先生被调入陕甘宁边区教育厅主办的教育研究班学习,结业时加入共青团。1950年初调入工农速成中学任数理教员,1951年末兼职总务主任。1952年暑期任省文教厅青年干部培训班数理教员。培训班结束后留任西安师范任物理教师。1953年秋被选送到北京师范大学普通物理研究班学习一年。1954年秋调入陕西师专任教,1956年被选送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修理论力学等两年。1958年回校(该校已改名为陕西师范学院)后,担任物理课教学并兼任化学系系主任助理。1960年陕西师范学院与西安师范学院合并为陕西师范大学后,赵先生任物理系讲师,1961年起兼任物理系与电子系两系系主任助理以及力热教研室主任等职务。1970年春参加陕西省中学教材编写组工作。1973年回系任力热教研室主任。1980年5月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3月至1986年12月任声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管省物理所工作。1987年初回到物理系,晋升为教授,兼物理系函授教育工作。1987年9月退休。
赵密先生在近40年的工作历程中,一直在教学第一线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先后为本科学生开设过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普通物理实验、无线电技术、理论力学、理论电磁学基础等课程。他还积极支持我校招收体育硕士研究生,并为其开设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曾与公路学院(后改名长安大学)陈大鹏教授合招了物理学史硕士研究生,并开设了声学及力学发展史课程。
赵先生在教学中,一贯认为提高学术水平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即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实验技术)。因此,他十分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多年来,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辞劳苦,担任普通物理的系统教学工作。学术上,他认为作为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介绍学科新成就和发展趋势,而且要十分重视本门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着力训练学生的听、说、写、做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他的这些观点,深受学生欢迎。他还认为教师不能只管教书,而且还要育人。因此,他在讲课中,很注意引导学生加强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赵先生治学态度严谨,备课认真负责,教案、讲稿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课堂讲授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讲解深入浅出,板书规范,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先生的科学研究工作能紧密结合教学。从教学中提出问题,用科学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先后在《陕西物理》、《陕西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有《中国古代声学的发展与成就》、《惯性积的由来和意义》、《背越式跳高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晚旋”的技术原理分析》、《准确理解高考命题原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论文14篇。他编著有《理论力学学习指导书》、《物理学原理与方法》、《运动生物力学讲义》、《张量及其应用讲义》、《经典力学新编》(合译出版)等著作。
赵先生长期兼任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管理教学工作经验。“文化大革命”以后,在恢复、稳定教学秩序阶段,物理系力热教研室是物理系最大的教研室,有20多名教职人员,承担着物理系本科的一大部分教学和实验任务,赵先生领导全室同志不仅按时开出了所有课程,而且还建设实验室,恢复经典实验,增开了一批新的实验。在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为物理系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力热教研室和力学、热学实验室多次被评选为系上、学校和省上的先进单位,受到表扬和奖励。
赵先生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陕西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委员,并带队参加全国竞赛,陕西学生张勃荣获竞赛第一名。1983年参加全国高考物理命题工作。还担任陕西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西安新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学校职称评定委员会物理学科组评审委员、图书资料组评审委员、全国中专物理教材第三版评审、全国十所院校物理本科函授教材编写中心组负责人之一。总之,他为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地努力,在全国师范院校物理专业同仁和学生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赵先生退休以后,尽管年老体弱,但仍然以老骥伏枥的精神,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地完成着他的未尽著作。他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后辈学习。
(伍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