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中国语言文学
刘天泽

刘天泽,笔名高致,男,汉族,1923年2月6日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5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55年9月任西安师院中文系讲师。1981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12批准为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过民间文学、先秦两汉文学、古代散文选、古代诗歌选和毛主席诗词选讲等课程。结合教学与研究发表过《诗经概述》、《继承发扬民间歌谣的优良传统》、《漫话谜语》、《古典诗歌及其教学》、《诗歌漫谈》与《庄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专题论文。此外,还与人合作,用高友松笔名在《陕西日报》所开辟的《诗海一瓢》专栏及其他报刊杂志上分别发表过古典诗词与毛泽东诗词的赏析文章40余篇。

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中,他特别喜爱民间歌谣和古典诗词。根据自己对民间歌谣和古典诗词源流、演变和发展的深入探索,他认为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诸方面有许多特点:在思想内容方面,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充分地体现时代精神,言人民之志,抒人民之情,富有不朽的生命力;在艺术手法方面,表现集中,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创造出清新优美的意境。中国诗歌的发展,历代虽有不同的发展变化,但这些基本特点都一脉相承,并未离弃。今天要发展新诗,必须继承这个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使新诗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977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接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编写《古汉语虚词词典》,为此调集专人,成立词典编写组,他除担任部分教学工作外,主要精力投入了词典编写,担任副组长,历时8年,经过全体同仁的艰苦奋斗和国内专家大力支持,胜利地完成了词典的编写任务。该词典由于资料丰富,用法周全,定性准确,选例得当,取得突出成绩,荣获国家优秀图书三等奖和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与陕西省教委颁发的社会科学两个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在编写该词典的过程中,同时有多种图书副产品正式出版,计有《古汉语语法》、《古文观止词典》、《大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多义字词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修订版)五种,《常用文言虚词词典》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为了培养这方面的研究人才,中文系举办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他是导师之一。

这个编写班子经过多年的奋斗,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编写经验。为了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于1987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编写《十三经辞典》。这部辞典的编写宗旨是要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人提供学习、研究的参考,以利发展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任务虽然非常艰巨,但意义却十分重大。编好它不仅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而且对海外学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也会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为了胜利完成这项任务,不仅词典组升格为辞书编纂研究所,而且联络全国有关专家成立了十三经辞典编委会,他担任编委会常务副主编,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现已编成十三经辞典中的《孟子》、《论语》、《孝经》、《梁传》和《毛诗》等卷及各书索引,其中《毛诗》卷由他任主编并为之撰写长篇序言《诗经概述》。这五部辞典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

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并曾兼任该会理论组组长。

其业余爱好是打乒乓球与下中国象棋。曾任队长带领陕西师范大学乒乓球队与西安多所高校乒乓球队多次进行校际比赛,也曾率师大中文系象棋队与本校各系进行过象棋比赛,取得冠军。现在因年事已高,不堪奔跑拣球之苦,放弃了打乒乓球,从事一些象棋活动。退休后出版《行健斋诗文选》,收集其重要论文和所创作和诗歌,其生平事迹已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等名人大词典。

(王孟学)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