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介夫,原名佳甫,字助民,笔名老介、惜阴,号晚晴楼主。男,汉族,1912年12月7日生,北京市顺义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学习,师从著名的语言学家沈兼士先生专攻中国文字学。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家乡沦陷,遂与夫人刘本裕流亡济南,携手从戎,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被分配到当时的第三路军政治处,出入冀、鲁、豫、晋前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7月至1953年7月,历任陕西商县中学、三原中学国文教员和三原民治中学教导主任等职。1953年8月至1958年在陕西省中等教育师资训练班(简称中教班)、陕西师范专科学校、陕西师范学院任讲师。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放逐于马兰,他在“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中,又被遣送回北京顺义老家劳动改造,遭受坎坷磨难20余载,但先生对国之赤诚,矢志不改。1978年平反昭雪,重返陕西师大中文系讲坛,历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1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省文史馆太华诗社社长。
辛介夫先生一生从事语言文字学、中国文献典籍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先后开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字学、《说文》研究、《周易》研究等课程。先生学养有素,教课得法,深入浅出,化难为易。音韵学中有不少难以理解、难以记忆的东西,可是,经先生道来,却明白如话,不再令人有读“天书”之惑。许多内容,他都编成简明易诵的口诀,以帮助学生记忆。深受历届学生的欢迎和爱戴。在讲授《说文》研究选修课时,曾出现几次全年级选修课堂爆满的稀有现象。他曾写下七绝一首,自述心态说:“绿线红丝搭配匀,几经裁剪费精神。珍禽不绣绣凡鸟,乐把金针度与人”。正是因为“乐把金针度与人”的毫不保留、无私的奉献,才赢得学生的悦服。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言传身教,不仅传以治学之方,而且授以立身之道。为弥补损失的20多年时间,先生在85岁高龄时,依然为中文系的研究生和基地班的学生讲授《易经》。先生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培育了几代人。正如先生诗中所言:“两袖龙锺抱瓮勤,清泉缓注润苗根,冲风冒雪拼余热,换取芳园桃李新”。
辛介夫先生的科学研究始终服务于教学。1953年担任汉语教研室主任期间,编写的《现代汉语》中关于“动宾结构”的章节,颇有见地,受到学术界关注。他在20余年的颠沛流离中,并未放弃事业。重返讲坛后,在短短的八年中编写了《古代汉语语法摘要及图解》、《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说文〉拥篲》、《字林学步》、《六书新诠》、《说文部首笺证》等六部教材,百余万字。撰写了《略谈汉字在书写方面的分歧现象》(《银川师专学报》总笫1期)、《略谈六书的起源、书名及其他》(《银川师专学报》总第3期)、《说文解字与语文教学》(《陕西师大函授教育》第48期)《略谈汉字的信息功能》(《三秦文史》第2期)、《〈周易〉得名的由来》(《说古道今》第1期)等学术类文章数十篇。
1987年5月退休后潜心研究《周易》,撰写了《〈周易〉解读》。1998年该书被学校评为优秀教材,资助出版,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先生酷爱诗词创作,1998年在省文史馆主持下主编了馆员诗词选集《太华松韵》一部。他创作诗词1000多首,其中一些诗词已选入《丝路清韵》、《华夏吟友》、《中华当代绝句精选》、《中华当代律诗精选》、《中华当代词综》、《近五十年环球汉诗精选》、《中国当代哲理诗词大观》等书中。自印个人诗词选集《晚晴楼吟稿》一部。2003年3月,经中华传统文学艺术研究会评选,由北京古典文学艺术研究所审核批准,并经北京市公证处公证,被授予“桂冠诗词艺术家”荣誉称号。耄耋之年,每逢国有盛举,总是欣然赋诗,颂扬党的领导,祝愿国家昌盛、民族复兴。其赤子情怀、坦荡胸襟,令人景仰。先生不幸于2007年1月14日,溘然长逝,享年95岁。
(冶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