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景翰,男,汉族。1928年2月4日生于陕西省礼泉县城内西北街。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37至1946年,在本县仓房巷小学、昭陵初级中学上学,1948年肄业于西安师范学校,曾先后在家乡和长安县做小学教师。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任创作员。1952年受派遣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语文专修科进修,1953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西安师院、陕西师范大学校报编辑、干部写作学习班教员、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兼任中国写作学会陕西分会名誉会长、顾问、陕西青少年读写研究会顾问、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理事,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陕西文史研究馆馆员。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于1993年9月离休。
阎景翰先生在长期从事高等院校基础写作和文学创作教学及理论研究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我国传统的文章学、写作学,既蕴含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思想,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又存在着复杂的唯心主义的神秘论观点。他认为多年来流行的写作论著(包括高等学校基础写作教材),并没有充分地吸收古今中外有定评的作家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具体经验,不少专著和教材,只介绍写作的“共同规律”、“一般规律”,却忽视了对写作的“特殊规律”的探讨和论述,对写作实践缺少指导意义,而大量被人们认为“不可授受”的属于作家“心营意造”的心得体会,尚散存在大量的具体文本或作家的零星论述中,使丰富和发展写作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外,他还认为这些专著和教材,并没有从写作的工具——语言文字的线性特点及其反映客观事物的优势及局限性(并不具备形象性,是语言文字反映客事物最大的局限性)出发,指出各种文体的形成及各种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之间所存在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必然关系。他认为各种文体的形成,既是客观事物的需要,又受着语言文字这一特殊工具的制约,各种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既由客观事物所决定,又有其优势和难度;而一切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正是从限制、难点以至困境中产生的,艺术特色正是各种作品经作者突破限制、克服难点、走出困境的必然结果,各种文章和各种文学作品的构思过程和表达过程,都是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作者的“心营意造”,正是作者克服写作中的各种限制的经验和结果;而这种经验和结果,是完全可以认识并可供读者学习和借鉴的。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正应该提高这种认识能力、学习和借鉴能力。他的这些观点,在其先后发表的50余篇文学创作技巧研究系列论文(如《限制——反限制》、《难点和特点》、《所长和所短》、《相通与不通》等)及《写作概论》(上、下册)、《文学创作:构思、结构、表达》、《文体与创作》、《写作趣谈》、《阅读趣谈》、《试论我国古代画论和文论的相通与互补》等专著中均有较系统详尽的论述。
阎景翰先生在高等院校的基础写作和文学创作教学中,一直实践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他每讲授某种文体样式的作品,必先指出该种文体在反映客观事物方面所存在的先天优势和劣势,然后引导学生从写作构思、选材、结构及表达等方面,认识、总结作者突破局限、克服难点、走出困境的经验及其具体获得的结果,同时指出这种结果即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不将认识停留在写作的“共同规律”、“一般规律”这一较为肤浅时阶段,而提高到发现某一文体写作的“特殊规律”这一较高的层次,掌握某一具体作家作品所创造的不易为人发现的真正属于“心营意造”的有关炼意立意、谋篇布局及表达的方法技巧。他认为作品反映生活的限制是普遍的,又是可以克服的;限制是好事,所以有经验的作家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都要“故设困境”,以求“艰涩一通,新意迭出”,以收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这种既符合“特殊规律”,又有“心营意造”的艺术特色,即作品本身固有的、决定作品命运的艺术特点。阎景翰先生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长期从事教学,不仅强调要多写多练,而且强调泛览和朗读背诵相结合,做到“知入知出”,“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错一字,不可倒一字”,“逐字逐句,要见着落”,以便掌握语言的多寡、长短、散整、抑扬、高下等特点。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阎景翰先生在多年的教学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才、学、胆、识、力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
多年来,阎景翰先生与人合编或自任主编出版的供高等院校使用的写作教材有:《写作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作文训练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基础写作》(陕西师大出版社)、《秘书写作》(中国图书出版公司)、《新编应用文写作大全》(陕西人民出版社)、《写作艺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等。其中《写作艺术大辞典》,分总论、分论、补论三部分,共收辞目5439条,约190万字,被誉为写作学的基本建设工程,于1990年获中国写作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阎景翰先生自学生时代即以景寒、径寒等笔名发表诗歌、散文、小说。1949年春,他在塞上见大雁北飞,想起《吕氏春秋》中有“候雁北,草萌动”等描绘春之景象文字,遂从“寒”的反面立意,改笔名为侯雁北,继续从事业余创作。他的作品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曾多次获奖,其中《井》、《豆腐坊里》、《小鸡、石牛和老道》、《离不开那么一河水》、《田野飞车》等,曾被选入多种选本,有的还被国家推荐参加了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阎景翰先生在教学期间,总是将业余创作和教学、科研结合起来进行,他认为一位写作课教师,要把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好,自己必须经常动笔写各种各样的“下水”文章,从写作实践中提高认识、提高分析作品的眼光和能力,深刻理解我国传统的文体学、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理论和绘画理论中的精辟论述,体会各种文体的差异和特质,有针对性地上好写作评讲课,使认识、分析既不脱离作品实际,又不牵强附会地拔高或贬低,从事教材编写或理论研究,也才能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有见解,有特色。阎景翰先生这一时期发表的作品,除诗歌、散文、小说外,还有杂文、小品、随笔、书序、寓言、故事和散文诗等,共约300余篇(首),均在“文革”中散失。
1993年9月,阎景翰先生离休后,仍笔耕不辍,专事散文创作,先后出版有《童年漫忆》(陕西教育出版社)、《侯雁北散文》(陕西师大出版社)、《蓦然回首》(三秦出版社)、《新编翠华姑娘传奇》(太白文艺出版社)等。
(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