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效信,男,中共党员,陕西耀县人,生于1933年。他是新中国培养的学者,1955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1978年在陕西师范大学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又升为教授。去世前,任中文系主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曾任《陕西师大学报》编委、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常务理事。
寇效信教授在文艺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史、哲学、考古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但他用力最多、成果最显著的是《文心雕龙》研究。早在1962年,他就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风骨”》,以其独特的见解,扎实的论证,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粉碎“四人帮”后,他更加刻苦地钻研《文心雕龙》,大胆探索,勤于著述,发表了《释“奇正”》、《释“体势”》、《< 文心雕龙>之“势”的辨析与探源》、《< 文心雕龙>“文德”说》、《“通变”释疑》、《释“三准”》、《释“神思”》、《“神思”与形神之辨》、《“志气”与“神思”》、《释作家之“气”》、《释文章之“气”》等系列论文多篇,25万字。在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过论文《释“文质”》。生病住院的前几个月,还完成了两篇有份量的论文。他的研究,引起了海内外学人的重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编》、齐鲁书社出版的《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1949—1982)、《文心雕龙学刊》、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均收有他的多篇论文。他的重要论文,日本、台湾、香港有关书刊亦有介绍和转载。
寇效信教授在《文心雕龙》研究的方法论上也有不容忽视的贡献。1963年他在《文艺报》上发表《评< 文心雕龙>研究中的一种倾向》批评了学术界出现的随意拔高古人、将古人理论现代化的倾向;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一届年会上,他提倡朴学学风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在全国古代文论学会第三届年会上,他呼吁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相结合,并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阐述这一见解的论作《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此外,自觉地从范畴学的角度研究《文心雕龙》,在学术界他也是最早的,而且成就比较突出。
寇效信教授长期从事文艺学、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颇受同学们的欢迎。他从1979年起招收研究生,经常教育学生鄙薄浮华,力戒躁进,并以正直质朴的为人,严谨扎实的学风影响学生,他指导的学生有的已任教授并招收研究生,有的已成为教学骨干,有的在国外攻读博士。寇效信教授还是国家教委确定的访问学者的导师。
寇效信教授在1984年前后曾身患癌症,但仍积极乐观,坚持工作。病愈后,在担任系主任期间,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奖掖后进,爱惜人才,受到同志们的好评。
寇效信教授在他学术研究进入巅峰阶段时不幸再患重病,于1989年4月27日逝世。他的论文集《文心雕龙美学范畴研究》于197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孙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