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中国语言文学
黎风

黎风,男,汉族,原名黎文星,学名黎正中。“黎风”系笔名,其笔名还有“李虹”、“玖”、“吉文莑”等。1922年3月30日(阴历)出生于江西省吉水县盘古乡吴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十二、三岁时父母双亡,依靠兄嫂生活、上学。

黎风念过几年私塾,1936年小学毕业,1941年初中毕业,1945年吉安高中毕业。毕业后曾一度工作,主编《吉水青年报》,宣传抗日,不久辞职。1946年初为追求光明从吉水只身出走,时而工作,时而流浪,历经几多艰苦,于同年8月间到达东北沈阳,企图进入解放区,未遂,于同年11月考入吉林长白师范学院英语系。1947年秋转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入校后投身学生运动,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前后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科三系党支部书记。1952年底蒙冤被迫退党。

1955年到1956年上半年,又因胡风问题株连遭难。到1983年6月,北京市委作出决定,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党籍,时年61岁。

黎风1950年毕业后曾留任北师大助教。1956年下半年调到陕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60年西安师院和陕西师院合并为陕西师范大学,继续在中文系任教。1980年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3月晋升为教授。1988年离休。

黎风上初中时,就喜欢“五四”新文学,崇敬鲁迅,并爱好写作。曾在江西《捷报》、《民国周报》、《前方日报》、《前线日报》,福建《东南日报》和《中学生》杂志发表诗文。入北京师范大学后,参加校内外的进步文艺活动,如参与《平津诗联丛刊》的编辑工作,《诗号角》杂志的创办工作,主编《新生报》的进步文艺副刊“青原”,并是“泥土社”的成员。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他为配合革命斗争,反映现实,写了不少诗歌,并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画像》。解放初,黎风于工作之余,继续写作,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观察》、《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歌颂党和抗美援朝的诗歌和诗歌评论,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部出版了他主编的《抗美援朝诗歌选》、《朝鲜卫国诗选》。他在1952年、1955年连续两次蒙难后,从未进行文艺创作活动,主要精力转而从事教学工作。

黎风在北京师范大学时开始担任“现代文选及习作”课的教学工作,并得到黄药眠、钟敬文、李何林等专家教授的指导和帮助。1956年下半年调到陕西师院中文系任教后到离休前,黎风都是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教学工作。30多年来,他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为培养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而倾注心血和精力。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尽力做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并以身作则。为了使学生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在教学中他首先抓住“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放松,无论批改、审阅学生的作业还是论文,他都是从观点、内容到文字表达,以至标点,一段、一句地认真看、细心改。

科研工作在极左思潮盛行时期,难以开展,他就致力于钻研作家作品,充实教学内容,并坚持写了百万字左右的讲稿,以保证教学质量,其中包括编印了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讲义》。“文革”后期基于教学需要发表多篇剖析鲁迅杂文的文章,因当时反对“三名三高”不敢署真实姓名,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鲁迅批判孔孟之道言论摘录>讲解》约15万字,用了“鲁迅学习小组”的署名。这些论著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学术性。

打倒“四人帮”后,由于党倡导思想解放,推行改革开放路线,全国掀起了学术研究的热潮,黎风也受到了鼓舞,于教学之余致力科研工作。他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鲁迅,二是研究“五四”以来的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出版了《鲁迅小说艺术讲话》一书,领衔主编了《中国新时期朗诵诗选》,发表了一些论文。离休后,他研究童话,写了一本《叶圣陶童话欣赏》(原名《神奇的童话世界》)。又受朋友和出版社的邀约,发表了评析古今名家游记的文章15篇(见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国游记鉴赏辞典》),写了评析革命诗人艾青、田间、柯仲平、何其芳、贺敬之、李季、臧克家、郭小川等作品的文章16篇,约10万字左右(见于199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延安文艺精华鉴赏》)。此外,还出版了一本儿童故事《美德故事集》(见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故事海丛书》)。这种读物虽带有普及型,但要深入浅出并非易事。黎风认为,他不过是做了一些尝试,如能为儿童和青少年写出好书好文章,他感到快乐。

黎风这些年来虽然搞了一些学术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但他认为成就不大,贡献很小,如果硬要说社会影响,他以为代表性的专著是《鲁迅小说艺术讲话》,代表性的论文是《试评< 论鲁迅的创作生涯>》、《鲁迅探索“国民性”问题浅见》、《鲁迅最早的知音》、《何其芳从< 预言>到< 夜歌>的思想变化与艺术发展》。

这些年来,黎风参加过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会,并都提交了论文。如1979年“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1981年“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1985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1990年在庐山召开的“鲁迅研究学术讨论会”,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闻一多国际学术讨论会”。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学会会员,是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也曾是陕西现代文学学会、陕西鲁迅学会常务理事。

黎风从解放前到当代的文学活动,近年来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1988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199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辞典》等辞书均有所反映。特别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中的“当代卷,”据我校校报报道,附有“黎风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足以实事求是地说明他的影响。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1993年来信,把黎风的书列为保存和研究的对象,要求提供学术著作目录和有关个人材料。他的《鲁迅小说艺术讲话》,1986年绍兴鲁迅纪念馆收藏,曾来信表示谢意。上述情况,黎风认为并非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而只表明他多年的努力,在社会上有一点点小小的反映。这绝不是靠吹牛皮、拍马屁,拉关系走后门,请人写评论吹捧而得到的。至于那些要求交钱,包销的所谓《名人大典》一类,也有不少来信,但黎风概不理会,他没钱也耻于用钱买“名人”做。

黎风先生不幸于1998年7月21日逝世,享年76岁。

(黎秋羊)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