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民,男,1927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靠奶奶和母亲纺线织布养家糊口。1933年2月至1944年12月,在原籍读私熟、小学、中学;1945年1月,考入哈尔滨农业大学兽医科,家中老少既高兴,又忧愁,不惜卖掉几亩地,供他上学;日本投降后,因局势混乱,学校放假,1945年10月至1946年5月,回家种地;1946年5月至1949年2月先后在沈阳临时大学、长春大学政治系学习;1949年2月至同年8月,在长春东北大学三部参加政治学习,集体参加革命;1949年8月至1954年8月,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并于1954年4月3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即转入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班学习,他是杨公骥先生指导的第一届研究生。该校师资力量强,学习环境好,加之个人勤奋好学,勇于上进,因而学习成绩优秀。
毕业后,在支援大西北的口号感召下,他服从组织分配,到刚成立的陕西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到校后,即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经第三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校长批准,于1956年1月授予讲师学衔(注:这次授予讲师学衔的有11人)。并任党总支委员、中文科主任助理。同年9月,被评选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受到青年团陕西省委的表彰。1957年,被选为中共陕西省级直属机关第六次党代会代表。曾任陕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中共陕西师范学院第一届、第二届党委委员等职。1960年11月至1963年8月,派往捷克斯洛伐克东方研究所讲学。回国后,继续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从1965年12月起,先后任中文系副主任、中文大队副大队长、中文系主任、党总支委员、《陕西师大学报》编委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共陕西师范大学第五届党委委员等职。陕西省高教局于1980年2月批准王守民提升为副教授。1986年6月,被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于1988年4月退休。
王守民是名副其实的“双肩挑”干部。他是当时任职时间最长的系行政领导(前后共26年),但并不因此放松对教学业务的钻研,而是一贯勤勤恳恳,埋头实干,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作为一个业务领导,他对各专业的特点熟悉,安排教学、科研有条理,能团结带领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1965年下半年,学校接收越南留学生100人学习汉语一年,系上成立了留学生教研室,他兼任教研室主任。组织教师精选教材,认真备课,建立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并经常与留学生办公室取得联系,听取意见,改进工作,保证了留学生的教学质量。1972年,系上根据学校的安排,在安康、汉中、渭南三个地区,为各地举办中学专业教师培训班,时间为一年。在学校派人看望、慰问教师时,了解到各地教学用书、资料极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经系上研究,决定编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他自告奋勇抓这项工作。组织教工编写、刻印、分发,并亲自审阅、修改定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省内到省外,发行量不断增加,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欢迎。此后,各系也编写了相应专业的教学参考。上世纪70年代后期,学校成立的杂志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发行量最大,范围最广的期刊。这是为义务教育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做好系行政工作的同时,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讲课。系统讲授过《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元明清及近代文学》等专业课。从1983年起,他招收了两届硕士研究生共7人。讲授过先秦两汉散文研究、韵文研究、左传研究、诗经研究、先秦两汉专书专家研究等课程。他备课认真,内容充实,技巧熟练,方法灵活,辅导耐心,批改作业仔细,教学质量高,效果好,学生反映收获大。指导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先讲授(写有教案),再指导学生阅读,要求记笔记,写心得,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论文初稿完成后,他仔细审阅提出意见,反复进行修改。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的张新科(王守民指导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说:“王老师指导我们学习,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时期,确定了我发展的方向,为我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了解,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的已成为各学校的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有的已成为中层领导骨干。退休以后,他受聘陕西老年大学,为老同志讲授古代文学,很受欢迎,他认为,为老同志服务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出国讲学,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1960年11月至1963年8月,他被派去捷克斯洛伐克东方研究所讲学,听课的对象都是东方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这些人都在北京大学留过学),他同时开了《汉魏六朝诗歌》、《唐诗宋词》、《水浒传》、《桃花扇》、《书》等五门课程,其中章太炎的《书》当时国内研究的还比较少,他克服了语言障碍,气候不适应,生活不习惯种种困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讲学中去。我驻捷大使馆文化处对他在捷克讲学的评价是“王守民同志在捷任教两年半的过程中,表现组织性较强,能及时向使馆请示汇报,对自己所担任的教学工作是认真负责的,完成了党交予的任务。”这是陕西师范大学建校以来,第一次派教师出国讲学,也是一次学术文化交流。他不负重托,为增进中捷两国人民友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0多年来,他坚持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以教书育人为根本努力工作。中文系是个大系,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教师之间不同意见和矛盾时有发生,不团结的现象是存在的。他能顾全大局,听取不同意见,不看风向,不抱成见,讲团结、讲和谐、公正地处理问题。他尊重老教师,又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如他听到学生对某青年教师讲课有些意见,就带上青年教师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并对他进行具体指导,改进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他认为,“办教育要以人为本”,并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每年给系上选留毕业生,他不仅亲自考察,还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再向人事部门推荐,把品学皆优的学生留下。1977年9月,中文系为75、76、77年留校的16名(含外校3人)青年教师举办进修班,脱产进修二年。开设哲学、文艺理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四门课。他亲自为进修班教师讲课,精心组织教学,严格要求,成效显著,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中文系的发展做了一件实事。
王守民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但长期来他把大量精力投入到集体科研工作中去。他进行科学研究服务于课堂教学,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以“文革”后审阅系上各科教材为例,经他亲自审阅的教材有:《现代文学作品选讲》、《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分析》、《外国文学作品分析》、《毛主席诗词试解》、《写作知识》等至少数百万字以上。他不仅仔细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还亲自修改定稿。1959年自编《元明清文学讲义》印发学生。著作有《诗经二雅注及简评》、《左传选评》、《评离骚》等教材。
王守民是解放初期中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尤其对《先秦两汉文学》和《元明清文学》有更深入的研究。他在陕西师范大学辛勤工作了35个春秋,又长期担任中文系行政领导,对文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他很重视个人思想修养和为人师表。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作风。他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待人诚恳,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严于律已;公正廉洁,不谋私利;团结同志,作风民主;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他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受到师生的尊敬和好评。1997年10月14日,王守民在西安因病去世,享年71岁。
(张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