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勋,男,汉族,1928年11月出生于吉林长春,原籍山东新泰,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1948年11月长春解放,东北大学在长春招生,他进入了该校三部。经过8个月的思想改造教育,1949年7月考入了东北大学文学院国文系。1951年东北大学改称东北师范大学,取消了学院一级,国文系改为中文系。1953年在中文系毕业留校,分配到现代汉语研究班继续深造。
1955年7月在研究班结业,由教育部统分到西安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在赴西安的前一天,他和相恋近两年的女朋友领了结婚证,从此,他由东北人变成了西北人。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变化。
1956年,中文系招收了200多名新生,其中有许多调干生,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语言课不适合大班上课,分为甲乙两个小班。根据系上安排,甲班任课教师是刚走上讲台的他,乙班主讲教师是曾出版过多部专著的老教授。学生怎样分班?系上把分班的情况,教室的位置,教师的配备,告诉学生。选哪个班,进入哪个教室,由每个学生自定。开始,选甲班的只有三十几个,其余都进入了乙班。开课不久,选乙班的学生纷纷转入甲班,最后乙班成了少数。他一边认真讲课,一边自编讲义,从此,他站稳了现代汉语课的讲台。1956年以来,他讲授过语言教学法、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语言学专题选等课。1963年升为讲师,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秋,根据系领导的安排,他带领青年教师筹办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和招生工作。毫无经验的他承担了这一任务,从此,由教中国学生改为教外国学生,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变化。1983年秋,应美国麻州大学的邀请赴美讲授《高级汉语》,归国后,继续从事留学生的教学工作。
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制度之初,中文系领导多次找他商谈有关招收《现代汉语》研究生之事,他考虑到留学生工作是外事工作,“外事无小事”,怕“因小失大”,只好作罢。虽然后来影响了他晋升教授职称,但他却泰然处之,至今不悔。
他编著出版了《语法知识学习和运用》、《汉语语法知识》;任主编出版了《宋元明清西部小说语词大辞典》、《中学语文汉语知识学用手册》。另外,在《中国语文》、《文艺报》、《人文杂志》、《陕西教育》等杂志发表长短文多篇。
他曾任中文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学校教学委员会委员,语言研究室主任、留学生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参加过第一次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他和另一美籍华人是一小组的召集人。担任过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1989年春退休,由一个热爱教师职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变成了丰衣足食的“无业游民”,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变化。退休后,他仍在我校继续教育学院发挥“余热”,直到领取护理费,才告别了讲台。他已年近八旬,2005年5月又做了“九死一生”的中期脑垂体瘤的手术,术后恢复尚好,“能吃饭、能睡觉、能说话、能走路”。这与他“心地坦荡,胸怀豁达,名利淡泊”不无关系吧。
(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