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民,男,陕西潼关人,1929年农历11月15日出生在陕西省潼关县高桥乡南营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6年9月至1941年8月在潼关县南营村小学学习。1941年9月至1944年8月在潼关县二区第二完全小学学习。1944年9月至1947年8月,在华阴县云台中学上初中。1947年后半年至1948年前半年因在家养病而失学一年,经朋友介绍,曾在当地的小学教书半年。1948年9月至1951年8月,在著名爱国教育家杨松轩先生创办的华县咸林中学读高中。
1951年9月,张安民教授考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1952年9月至1953年8月,在大学二年级时,因工作需要提前调出参加工作,为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人事组干部。1953年9月至1958年8月,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政治辅导员、系秘书,1954年12月经王周发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至1960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班进修,师从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
1960年9月至1965年8月,张安民教授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员、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校党委委员。1965年9月至1969年8月以“走资派”的罪名受到审查和迫害。1969年9月至1970年8月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1970年9月至1971年8月在陕西师范大学泾阳农场劳动改造。1971年9月至1972年8月担任陕西师范大学政史系党总支书记,1972年10月代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兼系副主任。1974年9月至1977年8月在陕西师大学报从事编辑工作。
1977年9月,张安民教授临难受命,担任教育系主任兼教育研究所所长,承担起教育系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面对着经过“文革”冲击,教育系停办达数年之久、队伍四散的现状,他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四处寻找失散各地的教师和职员归队,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恢复单位发展到在陕西师大具有了一定的地位、颇具特色的专业教学院系。1980年2月,张安民教授被提升为副教授,1987年9月又被提升为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5年7月光荣退休。
张安民教授自参加工作开始,始终坚持从事科学研究。195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义和团调查》,196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74年,在《陕西师大学报》发表了《法家路线与让步政策》等历史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到教育系主持工作后,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张安民教授,将研究的重心转到了教育科学研究方面。他重新焕发了学术青春,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收获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978年,张安民教授先后在《人民教育》、《陕西教育》等刊物发表了数篇批判教育“左倾”错误的评论文章。1978年在《陕西师大学报》第四期发表了《论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1979年在《陕西师大学报》第二期发表了《试论教育的社会职能》一文,认为教育对社会历来就有两种职能,即传授生产知识为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传授社会思想意识的职能。在中国教育学会1979年学术年会上,张安民教授在大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教育规律初探》,获得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好评,反映良好。1982年,张安民教授在《陕西师大学报》第二期发表了《陕甘宁边区在职干部教育》,1983年在《陕西师大学报》第四期发表了《伟大历史时期的教育决策》,1984年在《陕西师大学报》第四期发表了《建国以来师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等一系列文章。1984年,张安民教授在《陕西高教研究》第一、二期先后发表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我国教育方针的演变》等文章。他撰写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一文,收入1981年出版的《陶行知研究论文集》。1985年在《陕西教育》第四期发表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文。张安民教授对陕甘宁边区教育有一定的研究,由他主持和参与主编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史资料》,共12册,300多万字,1981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同行专家的欢迎和肯定,也得到了许多老一辈教育家的高度赞扬。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张安民教授又协助几位老教育家共同主编完成了《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填补了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研究的空白,也进一步丰富了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的研究。1991年,张安民教授的专著《教育理论研究》一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张安民教授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十余篇。此外,张安民教授还主编出版了《陕西历代教育家评传》一书,并执笔撰写了其中的《现代教育的先驱者杨松轩》一文。
张安民教授自参加工作开始,始终坚持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在历史系工作时,曾系统地讲授过“中国近代史”课程,也讲授过“中国近代经济史”。到教育系工作后,先后为本专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以及西北干训中心的学员讲授过“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现代教育史”、“教育论文写作”、“教育思想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当代教育改革动态”等课程。上课一丝不苟,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培养学生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突出,赢得了各级各类学生的一致好评。
从1977年恢复教育系到1995年退休,张安民教授担任教育系主任长达15年之久。为了办好教育专业,张安民教授团结广大教师,既重视实践探索,也重视理论研究,发表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一文。他殚精竭虑,多次深入基层学校和管理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探索。1985年,他提出了“加强教育专业基础教学”的改革方案,显著地提高了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改革方案也被陕西师大其它专业和兄弟院校所借鉴。1987年,在总结和反思教育专业创办十年的得失后,张安民教授认为“教育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在于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招生对象及办法的改变”,为此,他撰写了《教育专业改革刍议》一文。该文于1987年在《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创刊号上一发表,即受到全国同行的高度评价。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8年召集专门会议讨论教育专业的改革问题,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何东昌、邹时炎等领导同志先后对张安民教授的意见给予了专门的批示和肯定。大会确定了教育专业必须改变招生对象及办法,并以国家教育委员会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在张安民教授的直接领导下,陕西师大教育专业的改革始终走在前列,张安民教授也因此被教育系教师誉为“教育专业改革的设计师”。1987年9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干部局同意,张安民教授兼任国家教育委员会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他积极工作,不计名利,为该中心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8年以来,张安民教授先后担任过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理事、陕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高教学会秘书长、西北高教管理学会副会长、陕西省高教管理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咨询委员。此外,张安民教授还先后担任过《陕西师大学报》、《教育大辞典》、《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等刊物的编委。
张安民教授始终热爱教育事业。他虽然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但总是能巧妙地处理好行政管理工作与教学科研的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弹钢琴”。他既是一位领导艺术高超的管理专家,又是一位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育家。
(朱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