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修水,男,陕西省华县人,出生于1930年11月。小时就读于华县柳溪小学,1946年毕业于华县咸林中学初中部,1949年毕业于咸阳工业职业学校附高,同年8月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二部学习,过供给制生活,1950年2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54年7月作为首届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研室。同年7月分配至西安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1956年晋升为讲师,1959年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党总支委员兼党支部书记,1972年任政教系副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1973年调任《陕西师大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兼编辑室主任,1978年调回政教系任系主任。1980年晋升副教授,1986年晋升教授。有10多年担任过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一分会主席。
曾任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兼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长,任省委讲师团、西安联大兼职教授,省高教系统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兼马列、哲学学科评审组组长,省委党校系统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兼哲学学科评审组副组长。还兼任省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全国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列哲学原著》的教学工作,经常为本科生授课,还曾为全国哲学进修班讲授哲学专题课,在《陕西日报》举办的省广播电视哲学讲座授课,参加省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在电视节目上授课。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反杜林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唯物辩证法等专题研究、《经济哲学》等课程。至1995年共培养哲学硕士研究生20多人,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高校领导人、教授、博导。他撰写的《在课程教学中强化能力的培养》、《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的几个要点》等文章,分别刊登于教育部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0年第三期和第五期上。在西安地区招收哲学研究生的几所院校培养质量评比中我校名列第一。由于他在哲学教学和研究生的培养上成绩优秀,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1年、1994年先后两次被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早在60年代初,他曾被学校评为“教学红旗手”,他领导的哲学教研室曾获得“先进教研室”的称号。50年代中期,他还担任过校团委常委兼教师团总支书记。1964年7月参加全国政治课工作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他在担任系主任的十年期间,系的规模在本科一个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增办思想政治专业;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了面向西北五省的哲学教师进修班和经济学教师进修班,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哲学助教进修班和经济学助教进修班;分别招收了哲学、经济学和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均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创办了函授教育,首次招收函授生700多名,为部队举办大专班4个,培养了200名青年军官,并用办班收益改善了教职工生活。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展,相继开设了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法学概论、世界经济、中外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教学法等10多门新课程,绝大多数课程有了自编或协作编写的教材;恢复和强化了教育实习、安排和实施了毕业论文的撰写,从而加强了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和积极倡导学生开展的文体活动,在全校的文娱活动比赛中获得了锦旗多面,在春季运动会上多次获得全校冠军。
制订了系的师资培养规划,教工队伍由60多人增至百余人,青年教师大都安排到人民大学、中央党校等校进修。陆续解决了教师们的学术职称问题,“文革”前任教的均晋升为高级职称,青年教师基本上都获得了中级职称。还相继解决了不少教师两地分居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为教师的安心工作创造了条件。
作为“双肩挑”干部,他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外,搞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实在不多。除平时用些零星时间思考和写作之外,常利用假期搞些科学研究,他曾主持14院校参编《〈反杜林论〉教程》(由他统稿)、《〈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教程》、《〈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教程》,分别由甘肃、河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主编《社会历史观的发展和比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主编《经济哲学》,陕西师大出版社1992年出版。参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哲学》教材和应用专科《哲学原理》教材,均由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1994年分别出版;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电视辅导讲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主审全国师专教材《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陕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出版。此外他还先后在《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师大学报》、《人文杂志》、《思想战线》、《现代哲学》、《求索》、《教学与研究》(人民大学主办)等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的被《新华文摘》摘编,有些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复印。主编的《经济哲学》一书,曾获省级优秀成果二等奖。
刘修水教授工作积极、认真,工作方法好,工作效率高,治学勤奋严谨,待人平和宽厚,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理论素养。他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大学教授,完全得益于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1995年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曾想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发挥“余热”,搞些研究成果,不幸的是同年冬天突发脑中风,几年后又添冠心病,加上长期的高血压,可谓“多病缠身”。庆幸的是,经过及时治疗和平时的养生保健,诸病恢复的较好,能自理生活,还能适当参加一些活动。他能保持“晚节”,珍惜老党员、老干部、老教授的荣誉,过好晚年生活。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贤子孝,孙辈好学上进,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延年益寿。
(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