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精德,又名许德全,学名为米青。男,汉族,1931年5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湖南省洞口县人。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42年至1944年在湖南武冈县鸿荃中学上初中,1945年至1947年在湖南高沙市蓼湄中学上高中。毕业后因家贫无力上大学,1948年至1949年在湖南武冈县鸿基小学和望云小学当教师。解放后终于园了“大学梦”,1950年7月考上了东北财经学院合作经济系,1954年2月大学毕业。家乡的乡亲们都说:“共产党就是好!把一个可怜的放牛娃变成了大学生。”
大学毕业后,这个当年的放牛娃又逐步变成了一个大学教授。它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1954年大学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任政治经济学助教,1959年提升为讲师,1963年至1964年组织上选送他去中国人民大学专修《资本论》,回校后开始担任《资本论》的教学任务。1977年调至陕西省农林办老干部学习班任教,主讲马列经典著作。1979年下半年,老干部学习班停办,根据个人意愿调至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任教,担任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教学工作。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
许精德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讲授的课程内容研究比较深入细致,特别是对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都一一进行过专题研究,不但自己懂,而且想办法让学生容易懂,容易接受。第二,讲课或外出作报告,必须要事先写好讲授纲要,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家里现在积累下来的讲稿多达二三公斤。第三,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布置的作业必须按时完成,课堂上经常提问。要求研究生每学期每人必须写两篇论文,开始时大家感到压力大,后来养成了写论文的习惯和兴趣,写出的论文大大增多,毕业时,大部分人在三年研究生期间写有论文数10篇,个别人甚至上百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精德教授还摸索出了一套16个字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条理清晰”。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学生普遍反映许老师的教学效果好,大家爱听。西安市其他院校的一些教师也常来旁听,有时多达一二十人,外省外地的一些学校也常约请他讲课。
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许精德教授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40多年中听过他讲课的学生达3000多人,如果把为民办院校学生讲课也计算进去,听过课的学生多达7000人。其次,从1981年开始还与袁博文、候征教授共同招收硕士研究生,10多年来共培养出20多名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这些毕业的研究生大部分分配在高校任教,现在基本上都是教授或副教授,有的还是博导和高校领导人。
许精德教授对科研工作也从未放松过,他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商品经济和《资本论》,最感兴趣的是参与学术争论,最关心的是学术动态。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几乎都是围绕当时的学术争论问题撰写的,如《价值只能由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一文,在学术界反响较大,成为当时“价值决定”争论问题中的一派观点。《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的最高和最后阶段》一文,学术界的反响就更大了,有些人同意论文的学术观点,有些人则积极反对,《光明日报》为此专门开辟了两次专栏进行讨论。
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许教授还担任西安市碑林区价格协会顾问,中国国际文化交流陕西基金会学术研究部经济顾问。曾任科贸技术学院、民盟培训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民办大学教学顾问和兼职教授,还参与陕西省和全国自学考试的命题及试卷评估工作。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1995年许教授光荣退休。他身体健康,精神振奋,继续在外讲课、作报告。现虽年事已高,仍每天坚持做四件事,第一,看报、听新闻广播,关心世界局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第二,关心国家经济发展,继续探讨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第三,练书法,期望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第四,坚持冷水浴和身体锻炼。以上四大任务,使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言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