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征,男,汉族,1933年出生于西安,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研究生班。先后任西安师院、陕西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哲学研究室主任。1984年起,历届被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祝大征教授20世纪60年代主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70年代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80年代以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中素以思想活跃、思维清晰、论述深入、史料翔实、敢于发表并坚持独立见解而受学生欢迎。“文化大革命”中,因发表“顶峰的提法不科学”、“毛泽东思想也是一分为二的”被打成“现行反革命”。1978年才彻底平反。1979年以后,培养哲学硕士19名。他指导的硕士中不少人现已成为副教授、教授,其中两人为博士生导师。
祝大征教授治学严谨,勤于思考,从理论、历史、原著三个方面进行学术研究。在方法论方面,重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与现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唯物史观与现时代、价值哲学。出版论著12本。属于哲学理论研究的专著有适应拔乱反正需要写成的《历史唯物论》,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专著有《哲学中伟大革命的系统总结》。后者参加1988年国际书展,载入《中国哲学年鉴》(1989),被认为是全面阐述哲学中伟大革命的新著,《人文杂志》等报刊发表6篇书评,给予较高评价,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属于哲学史研究成果的,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诞生到当代》,该书载入《中国哲学年鉴》(1991)。被认为是“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本新著。《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书评5篇,予以高度评价,获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简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哲学动态》等刊发书评5篇,誉为“尊重历史,揭示规律”之作,赞为“可贵的探索,可喜的进展”,获省哲学学会优秀成果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获省哲学学会优秀成果奖。属于理论与现状结合类型的书,有主编的《马列名著与现时代》,《中国图书报》、《中国教育报》等发表3篇书评,认为该书在“马列名著与现时代间架起一座桥梁”,获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与京、沪学者合作撰著的《唯物史观与现时代》,获1990年北京市政府优秀图书奖。
在《人文杂志》、《陕西师大学报》、《攀登》、《社会科学报》及有关论文集中发表论文30余篇,不少为《新华文摘》、《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年鉴》、《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或全文复印、或摘要、或索目。《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一文,反响较大,《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摘要,人大资料复印并收入《人道主义、人性论、异化问题研究专辑》。在我国较早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概念。在《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中的哲学思想》一文中,较早地论证了社会发展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态,以及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恩格斯是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一文中,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创始人。在《恩格斯1844年的人学观》中,首次阐述了恩格斯人学思想对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的影响。在《列宁晚年的伟大发现》中,明确提出通过中间环节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的伟大发现。在《布哈林的哲学思想》中,较早地肯定了布哈林的平衡论是对辩证法的阐发。祝大征教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价值哲学结合,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在《论交往价值》中,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交往价值这一新概念,该文在《人文杂志》发表,《哲学动态》摘要,收入《中日价值哲学新论》一书。在《毛泽东的社会价值论》中,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社会价值观。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从价值学视角阐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理论所作的新贡献。针对将价值生成和价值实现割裂开来的倾向,首次提出价值生成和价值实现同一性命题。
祝大征教授以其学术成就被收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员名典》、《中国教授名录》。
(捷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