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一平,男,祖籍江苏省南京市,1917年12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在丛一平同志六十多年革命生涯中,有五年多的时间在陕西师范大学担任领导工作,历任党委副书记、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主任。
丛一平同志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但因家境贫寒,无法使他安心读书。勉强读到小学毕业,父亲打算送他到一家店铺去当学徒,但是他坚决不肯。凭着每每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在亲朋好友的一再劝说下,父亲同意靠借贷让他上了中学。那是一段十分辛酸的日子。每到交纳学费的时候,他就跟着父亲一家家去借钱,虽然极不情愿,也得进门就磕头,好话说了一箩筐,却往往遭受白眼。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父亲的一件旧皮袍子,那就是学费,进进出出当铺,不知道有多少回。筹措学费虽然艰难,但还有个时间间隔,最难以忍受的是天天时时的饥饿。少年时的丛一平几乎没有吃过晚饭,当同学们回家晚餐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借着夕阳在图书馆里读书。丛一平同志自幼喜欢文史,没有钱买书,他就长时间站在古旧书摊旁“白读”人家的书,久而久之,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虽然学业优异,可是道路却不平坦。勉强到了中师毕业,他不得不放下志愿,为养家糊口去当教师。两年以后,强烈的读书欲,促使他毅然辞职,考入了山东大学。
少年时代的苦难生活,激励着丛一平同志总想在万卷书中找一条匡世济民之路。他接触到马列思想以后,豁然开朗,对反动势力的反抗精神愈加强烈。中学时他曾因反对国民党在学校里搞军训,和几个进步同学殴打教官而被开除。1936年,在大学读书期间,他秘密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一边上学,一边在山东大学队部和青岛地方队部工作。他和同志们竟然在国民党的《青岛日报》副刊上搞到一块“阵地”,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7冬天,因为身份暴露,按党组织指示转移到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历任汾西县牺盟会工作员、三区区长、特派员等职。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自从赴山西参加牺盟会工作,丛一平同志的一生就成为职业革命的一生。成为中共党员以后,他担任牺盟会洪赵中心区委宣传部长。他积极贯彻党的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八路军晋绥军区主力部队的工作。1939年9月,组织派丛一平同志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并担任学员队支委。学习期满,留校工作。先后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中央研究院任宣传干事、助教、研究员等职。在此期间,丛一平同志系统地钻研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具备了较高的理论素养。
1942年11月,他主动要求赴晋绥抗日前线,先后任山西省河曲县委宣传部长、中共晋绥分局研究室研究员、苛岚县委书记等职。在工作中,他坚持把马列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建立和扩大晋绥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贯彻党的减租减息政策、联合包括阎锡山部队在内的一切抗日力量组成抗日统一战线的斗争中,他勇敢抵制和反对康生等人的“左倾”错误,表现出一个马列主义者的敏锐和勇气。1948年4月4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共中央机关北上路过山西苛岚县,时逢丛一平同志正在主持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主席接见了他,听取了工作汇报。第二天上午又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干部,对苛岚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全国解放以后,丛一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青委委员、共青团西北工委常委、宣传部长兼西北团校党委书记、副校长。在创办西北团校工作中,他倾尽全力,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除了繁忙的领导工作,他还亲自承担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和辅导工作。他以渊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结合学员的思想实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法,使学员很快掌握了马列真谛。尤其是他那注重实效、不尚空谈、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思想观念和教学作风,对青年干部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几十年后,许多当时的学员还深情地感叹:一朝启蒙,终身受益。丛一平同志主持西北团校工作期间,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以党的优良作风教育团的干部,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干部,特别是为西北各省区输送了一批骨干和优秀人才。
1952年7月,丛一平同志任中共西安市委委员、秘书长兼青委书记、企业党委书记、城市建设党组书记、文教党组书记等职。1954年4月后,任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热情宣传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为西安市的理论宣传和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丛一平同志遭到错误批判和不公正处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一次受到冲击。但是他坚持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党性。
1972年3月,丛一平同志从“五•七”干校回到工作岗位,在陕西师范大学先后任党委副书记、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主任。他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党性原则,坚决地与“四人帮”的极左路线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保护和起用了一批知识分子。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粉碎“四人帮”以后,丛一平同志任陕西省文办副主任兼文化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他组织文艺界深入揭批“四人帮”,为一批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的同志平反。他积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有力地促进了陕西地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
1979年4月,丛一平同志调回西安市委工作,担任市委常委、书记、常务书记,并兼市委党校书记、校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和错误倾向作斗争,全力整顿各级党组织,消除“文革”和“四人帮”造成的破坏。他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组织平反冤假错案,使一大批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的干部和知识分子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他对党的工作高度负责,十分重视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大力整顿基层组织,使城市、农村党的建设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2年12月,丛一平同志退居“二线”,担任中共西安市委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提出建议,积极支持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同志的工作。
1990年7月,丛一平同志离职休养。
丛一平同志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人。即使在多次遭受挫折,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他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抗日战争前夕,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投身革命。在以后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他曾为坚持真理而多次遭到错误的批判和处理。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时,他因为反对王明极“左”路线而受到“审查”。1958年他因为不赞成用狂燥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并且从理论上提出“人民公社与共产主义无必然联系”,在“庐山会议”后,被错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反党分子”,下放到农村生产队劳动。“文革”之初,他被错定为“三反分子”,受到秘密关押,后辗转“牛棚”和“五七干校”,被迫接受审查,被监督劳动。但是历史证明,他的认识和言论都是正确的。1989年春夏之交,当《河殇》正在受到一些人极力赞扬的时候,他旗帜鲜明地大声疾呼,要公开批评它的民族虚无主义和“西化”倾向。当时有人向他透露了某些权威的看法和新闻媒体的见解,但他并不为权威慑服。在一次学术界的座谈上,他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公开批评《河殇》,拨乱反正,一口气数说了它的十几个错误。他那种不畏权贵、敢冒风险、坚持真理的胆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令人折服。
丛一平同志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他敢于提出和坚持自己对一些问题的不同见解,不盲目服从,不人云亦云,无私无畏,有锋有芒。
丛一平同志身为我党的知识分子干部,他从长期的革命实践和自身经历中,深切地体会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革命阵营中富有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是他的一贯思想和作风。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西安解放之初,他到一些高等院校和文化单位去作报告,宣传党的政策。以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文史哲功底,以他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口才,令听众折服。不少老教授、老专家不无感叹地说,共产党真有人才。许多旧知识分子一下子亲近了共产党。他经常深入到知识分子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意见。他把知识分子的冷暖总是装在自己心中,为他们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他在出差的火车上遇到一位工作专业不对口的清华毕业生,虽然素昧平生,但他鼎力相助,使其人尽其才。他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是“文革”后期,物资匮乏,百废待兴,为了师生们出行方便,他不辞辛苦,亲自多次奔波交涉,不仅把3路公共汽车延伸到了校西门口,又在校东门外新修了一条通往翠华路的水泥路。他痛首当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对有才之士的压制和迫害,总是力求在自己权限许可的范围内,给这些人以礼遇、鼓励、支持和保护,哪怕自己因此而受到“保护坏人”的批判。
离休以后的丛一平同志,婉拒了几十个单位授予他的名誉职务,潜心主持编撰了一套帮助青少年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天•地•人》丛书,被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向全国青少年荐读。他还主编了西北地区的杂文选集──《杂文萃录》、《杨虎城言论集》、《西安事变研究》。就是在最后一次住院的病榻上,他还为《丝绸之路大词典》的编写工作操劳。
耄耋之年的丛一平同志,常常回忆起自己因贫寒而求学的艰难。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动员子女、亲友帮助,凑足了10万元钱,一次性捐赠给西安联合大学,作为助学基金,扶持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他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尽的义务:“穷苦百姓当年支持我们,掩护我们。如今,我们不能丢下他们不管……”
丛一平同志1998年2月3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1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几十年如一日,以党的事业为重,胸怀坦荡,光明磊落,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克己奉公,表现了共产党员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党性原则强,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他坚持党的干部路线,一生爱才惜才,任人唯贤,热忱待人,关心同志。他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才智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
(丛维维 丛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