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怀,男,汉族,1934年农历9月18日生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少梁村。1953年元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6月毕业于陕西师范专科学校后,留校工作。1956年暑期,陕西师专改设为陕西师范学院,赵万怀同志一直在陕西师院、陕西师大工作。1995年初退休。
从1956年6月至1966年6月,赵万怀同志先后担任数学系秘书、党总支秘书。那时,系主任不坐班,通讯工具不发达,系上有事,全靠秘书跑上跑下。如通知开会、内外接待、处理学生中的事,都由秘书办理。由于他工作积极,办事认真,1959年学校奖励他提升一级工资。
1960年,国家遇到经济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大办农业,克服困难。赵万怀夫妇把半岁多的孩子送回农村,由父母照管,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下放劳动,支援农业。1962年,贯彻“高教60条”,中央提出党政干部要和学生四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赵万怀同志长期坚持在学生食堂吃饭,和学生一起到农场、农村劳动,在“四同”中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1963年他被数学系评为先进工作者。
1966年6月,“文革”开始,赵万怀同志被视为“实权派”、“顽固分子”,以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等罪名,被关进“牛棚”三年之久,受到批判斗争和诬蔑陷害。
1970年初,他被调到陕西师大泾阳“五·七”干校劳动,不久,学校党委任命他为生产科长。他设法调动在农场劳动人员的积极性,使粮食得到丰收,改善了全校教工生活。
1974年初,赵万怀同志调回数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赵万怀同志坚决贯彻中央的指示,积极揭批“四人帮”的罪行,纠正“左”倾错误,认真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组织人力,对数学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立案审查的16位教师的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当众宣布推倒一切诬蔑不实之词。赵万怀同志亲自和受害者谈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对受害者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认真落实,工作扎实细致。如有几位教师的子女,“文革”中受到株连,升学就业受到影响,他设法消除影响,使这些教师的子女得到妥善安置。
赵万怀同志认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能只局限在平反“三案”上,更重要的是要在政治上信任他们,工作上依靠他们,生活上关照他们。1980年,80岁高龄的魏庚人教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数学系总支很快批准了他的申请,此事在系内外影响很大。系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系党总支与党委组织部研究,首先请全系教师民主推荐人选。1981年,系上要选一些毕业生留校任教,党总支请任课教师提出推荐名单。对一些教师生活方面的问题,赵万怀同志都尽力帮助予以解决。数学系还为教龄满30年的18位老教师举行庆祝会。通过这些工作,广大教师真正感到自己在当家作主,使全系形成了团结向上、一心一意搞好教学和科研的新局面。数学系总支的工作,受到陕西省委科教部等五部门的表扬。
为了从思想上彻底纠正“左倾”错误,赵万怀同志对知识分子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写出了《关于知识分子的几个问题》一文,对脑力劳动的产生、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分子的劳动特点等七个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做了阐述。这是他能正确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学系领导在肃清“四人帮”影响的同时,即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他们分析了数学系的现状,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加强学科建设,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改变数学系学术水平落后的面貌。
赵万怀同志对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视。他学习研究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根据创造最佳年龄规律,写出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分析和预测》一文,提出了教师队伍的最佳年龄结构。结合实际,对数学系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作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对如何培养青年教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1978年,叶彦润、王幼鹏、路干亭三位教师恢复组织起“汎函分析读书讨论班”,着手开展科学研究,并准备招收研究生。数学系领导和赵万怀同志对他们的行动给予大力支持,为他们招收研究生创造条件,使这三位教师于1979年在数学系第一次承担起招收培养研究生的任务,为数学系培养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数学系的领导还打破常规,选派了一批青年教师出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著名专家的指导下,一些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上初露头角。
赵万怀同志经常深入实际,为教师排忧解难。特别是一些中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家庭负担重,住房、子女就业、夫妻两地分居等问题对他们的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赵万怀同志设法帮助教师解决这些困难,使他们专心致志地工作,有些人作出了突出成绩。有几位教师在试制DJS—130通用电子计算机过程中,经费遇到困难,赵万怀同志找学校有关领导,解决了经费问题。DJS—130通用电子计算机的试制成功,在人才培养方面,为我校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3年6月3日,学校召开培养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交流会。赵万怀同志作了“关于结合重点学科梯队建设,抓好培养青年教师工作的几点认识和体会”的发言。校领导在总结时说:“数学系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站得高,看得远,抓得紧,抓得狠,已初见成效,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1983年11月,赵万怀同志调任学校副校长,主管后勤、基建、财务等工作。
上任前,他认真学习了《邓小平文选》,写了一篇题为《从“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谈起》的收获体会文章,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提高自己对后勤工作的认识,鼓起勇气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赵万怀同志说,他在任副校长期间,抓了两件工作,一是下狠心解决教工住房紧张,水、电、暖供应不足,待业青年太多等五个突出问题;二是探讨后勤工作如何改革,提出了用发展商品经济的办法,改革过去供给型的后勤服务体制,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他从副校长职位退下来时,对如何评价这10年的工作,只说了十二个字:“成绩显著,问题不少,困难很大”。在一次全校处级干部大会上他说:“我在上任时向大家作过保证,一不作‘败家子’,要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把师大建设好;二不给自己‘捞一把’,要廉洁奉公,甘当孺子牛。现在我要退出领导岗位,请大家对我的誓言作出评议,请审计机构和党的纪律检查部门进行审查。“
如今,赵万怀同志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十多年了,群众还经常议论他和后勤职工为群众、为学校办的几件实事。
(1)解决了待业青年就业问题。上世纪80年代,我校待业的教工子女较多,成为教工中的一个难题。赵万怀同志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解决这个难题。他采取先培训后就业的办法,动员工作人员克服困难,办起了外语、计算机、烹饪、印刷等专业技术培训班,十年间,共培训安置待业青年400多人,基本上解决了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2)缓解了教工的住房困难。从1983年到1993年共建校舍约14万m2,等于前30年校舍面积的总和,增加了一倍。过去教工住房欠账太多。这10年间,除国家拨款外,还采取学校、单位、个人集资的办法,筹集资金,加快了住宅建设,共建教工住宅45000m2,775套,缓解了教工的住房困难。
(3)解决了家属区供暖问题。赵万怀同志曾亲自带队赴京,与石油部有关领导协商,达成委托代培学生的协议,争取到400万元的建设经费,解决了家属区供暖等建设资金问题。1988年,当教工第一次享受到暖气时,大家心情格外高兴。
(4)解决了用水困难。长期来我校靠自备井供水,用水很不正常。1991年,经与西安市有关领导协商,从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上游主管道为我校接通管道,将黑河用水引进学校,以充足的水源,解决了我校的用水困难。
(5)解决了供电困难。我校长期由西安市韦三线路供电。这条线路供应西安市南郊部分农村和工厂,负荷太大,经常停电。经与西安市有关领导协商,1992年为我校另拉电力专线供电,从根本上解决了我校的供电困难。
赵万怀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仍然关心学校的发展。1994年他编著出版了《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建设发展概述》,作为向校庆50周年的献礼。2004年,他主编出版了《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发展概述》,作为向校庆60周年的献礼。这两本书具有总结经验、以史为鉴的作用和价值,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另外,他还写了多篇“校园建设史话”方面的文章,刊登在《陕西师大报》上,是现在和未来师大人了解师大的好文章。
他对中国的书画也很爱好,写了多篇书画评介文章。
(侯雁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