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会,男,民盟盟员,山西省原平市(原山西省崞县)中泥河村人。我国老一代的地理教育家。
先生1912年9月5日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他三岁丧母,由奶奶抚养长大。其伯父张培梅和蒋介石是保定陆军学校的校友,民国初年的一位将军,先生的父亲张培石就在这位伯父的府第做管家。先生8岁时随父亲来到山西省临汾伯父家生活一年,后回家乡读完小学和初中。1930年,先生骑着毛驴去北京,考上了汇文中学,1933年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求学期间,先生一面读书,一面在一所中学兼课,以补贴生活费的不足。1936年12月,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先生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先生辗转由山西太原扒火车来到西安继续学业。
在西安先生一面上学,一面在西大街南双仁府西北论衡社以画地图谋生。日寇轰炸西安,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先生因病未随校迁徙。病稍愈,即在西安二中(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前身)任教,曾与解放后任西安市副市长的张锋伯及著名作家丁铃女士、作曲家张寒辉有过交往。在长安县杜曲兴国中学任教时,因先生关注民众疾苦,曾带领学生帮助农民收割麦子等,被国民党当局怀疑是共产党员而欲逮捕,先生闻讯,避到三原南郊中学。
1944年,陕西师范大学的前身——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先生受聘到省立师专任教,被聘为副教授。后又到长安县王曲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任上校地理教官。其间编写了《国防地理》一书。
西安解放后,先生先后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主讲了《地理通论》《边疆地理》《自然地理》《地球概论》《天文学》《气象学》《气候学》等十多门课程。先生知识渊博,自编的讲义,图文并茂,繁简得当,很受同学欢迎;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效果尤佳。结合授课,先生还著有《关中天气预报》《行星运行预报长期天气》等多篇学术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期间,经西北军政委员会主管教育的江隆基同志推荐,指导户县中学地理教师张俊德成功研制制作了月地运行仪(俗称三球仪)。户县中学教师张俊德在向学生讲授日、月蚀时,萌生了制作一个直观反映太阳、地球、月亮之间运行关系的仪器的想法,先生指导张俊德在西北人民机器厂技术人员的配合下,经过一年多的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制作成功了月地运行仪。此仪器对普及天文学知识,解决地理教学难点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设备。张俊德也因此项发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被调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记述他的事迹的文章还被选用在小学课本上。
先生在教学之余,为普及气象学知识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和地理系其他教师一起,在地理系建立了气象观测站,指导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并尝试发布天气预报,且有较高的准确率。先生作为中国气象学会西北地区的两位代表之一,出席了1964年5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中国气象学会第一届年会,并就有关天气预报问题作了专题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先生除多次为陕西省气象局举办的气象员培训班授课外,还赴山西省的侯马、临汾等地宣讲气象知识,深入陕西商洛山区的商县、丹凤等县进行气象科普宣传。先生经过数十年的气象观测,积累了陕西关中地区气象观测并预报天气的丰富经验,特别是运用“七星迭加法”进行长期天气预报及对工农业生产有直接影响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独到之处,被人们誉为“关中小神仙”。
先生心地善良,平易近人,生活简朴,严于律己,为我国地理教育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于1987年7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张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