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数学
首页 - 编研成果 - 数学 - 正文
魏庚人

魏庚人,原名元雄,男。1901年3月13日生于河北省安国县奉伯村。

1916年高小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各科成绩名列前茅。

1921年9月,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前身)。他一入大学,教立体几何课的老师,是1920年刚毕业的傅种孙。期末考试,傅种孙采用开卷的方法。试题是“极大极小问题15则”,用英文印。答卷可用中文,10天后交卷。魏庚人和刘泗滨的答卷博得傅种孙的赞赏。傅种孙把这两份答卷综合成一篇论文,于1923年7月发表在《数理杂志》上。傅种孙的为人和治学态度对魏庚人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924年,魏庚人、阎镇及刘泗滨3人合编了《历年国内专门以上学校入学数学试题详解》。这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大学入学数学试题集。它是研究我国20年代初期的考试制度及数学教学情况的有价值的资料。

1925年7月魏庚人从北京师大毕业,先后在徐州江苏第七师范、北京西山温泉女中任教。1929年9月经博种孙推荐,到北京师大附中任教。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魏庚人全家离开北平,到达西安。他在西安临时大学高中部任教。不久,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南城固县,改称西北联合大学。他在西北联大附中任教。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分为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等5所学校。他在西北师范学院任讲师,同时在师院附中兼课。1944年他任西北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西北大学由城固返回西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8月他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

1950年暑期,魏庚人应傅种孙之邀,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兼“工农速成中学师资训练班”班主任。后来任初等数学教研室主任,专门从事“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教学与研究。他是我国从事“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专业的第一位教授。

1958年暑期,魏庚人调回西安,任陕西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1960年初,该校与西安师范学院合并,改称陕西师范大学,他任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1981年任名誉系主任。1981年7月1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已是80岁的高龄了。

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适逢魏庚人执教60周年。陕西省数学会为他举行了庆祝活动。祝辞称他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者,师范教育的维护者,数学教育的倡导者”。他心潮澎湃,激动地说:“我深感教师的劳动是艰苦的,教师的工作是崇高的,教师的称号是光荣的。我要当一辈子教师的愿望达到了。”

魏庚人是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的第一任理事长(1982—1986),历任陕西省数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陕西省科协常务理事。他还是我国首批数学教育和数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1956年他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届人民代表,1957年被推选为北京市数学会副主席。

1987年魏庚人退休,但仍从事研究工作。1991年11月26日因患脑溢血不幸病逝。

从1950年起,魏庚人致力于“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专业的教学和研究。50年代我国还没有自己的“数学教学法”教材,只好按苏联教材讲授。我国一定要有自己编写的“数学教学法”教材,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1954年7月魏庚人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师范学院数学教学法首届讨论会。从此以后“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才逐步在其他省市开展。

1959年魏庚人发表了《如何分析一节课》的论文。它从教材教法、师生活动、教学效果、总评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去分析和评价一节课。他强调指出,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中来,学生应随着教师的启发积极思维。

1962年魏庚人为陕西省数学会起草了《加强中学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训练的几点意见》,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多次广播,1963年又刊登在《人民教育》第8期。

1979年13所高等师范院校起草了一套高等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讨论稿)。魏庚人仔细地阅读了初稿,提出了几十条建设性意见。1980年4月,教育部在广西师范大学召开了这套教材的审稿会。他年事已高,不顾旅途辛劳去桂林赴会。他是这次大会的顾问。

魏庚人对全国师专使用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编写工作给予指导,并为该书写了序言。现在我国高师和师专都有了自己编写的教材。他几十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1982年10月魏庚人邀请“中日数学教育学术交流会”的日方负责人、日本山梨大学教授横地清来陕西师大,为西安市中学数学教师及研究工作者作学术报告。1985年4月,又邀日本数学教育会常任理事、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科学教育中心长泽田利夫来西安,给陕西省数学教育界讲学,介绍日本数学教育的现状和动态。

魏庚人把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近况介绍到日本,发表在《日本数学教育学会志》1984年第1期。1985年8月,他以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的身份,应邀赴日本参加“日本数学教育学会第67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开幕式上他第一个致祝辞。他促进了中日两国数学教育的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魏庚人在50年代,领导北京师大初等数学教研室的同志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学习了苏联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同时对比了美国式的教学法,提出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三性(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四法(讲解法、谈话法、问答法、练习法)、五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自觉性、巩固性)、六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所学、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这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当时曾一度广为流行。

魏庚人从50年代起,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学习中外教育理论,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和体系。他是我国数学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数学教育思想宝库中极其珍贵的财富。

(1)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研究数学教育,首先要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某个课题的历史演变,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的经验总结,以及国外对某些课题的论述。魏庚人认为,这些资料反映了数学教育工作者“丰富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收集和研究这些历史资料及现实资料,可以“了解中等数学的研究动向”,有利于数学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研室主任时,就责成资料室和年轻教师收集和整理资料,并建立资料卡片柜。60年代初,他又组织人力整理初等数学论文目录。

(2)重视“双基”教学。重视“双基”教学是魏庚人的一贯思想。早在20年代和30年代,这一思想就已初步形成,而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了。在50年代和60年代,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他明确地指出:“为了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加强基本知识与基本训练的教学。”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加强中学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训练的几点意见》中。他认为,中学数学教材里的基本知识包括两方面,即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公理、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步骤等)。他强调,要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把一本书讲完以后,教师应把全部书的理论系统,来龙去脉,关键规律,作一个全面的概括说明,并把学习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作一个总结。这一工作作好了,才算把书念通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也就掌握了。”这种整体结构的思想,他早在60年代初期就已经提出了,而国外的类似观点,直到80年代才传入我国。

(3)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总结的一项教学原则。魏庚人在论述因材施教时指出:“教师既要照顾到全班的学生,还应特别注意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不可急躁。教师要态度和蔼,又要严肃。”1972年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有个女生的程度特别差,魏庚人每个星期日单独为她补课,持续了几个月,终于使她跟上了班。有些学生理解力强,肯钻研,就指导他们探索较难的课题。这些学生提高很快,后来有的留校任教,有的出国留学。

(4)重视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是我国古代总结出的教学方法。开办“洋学堂”以来,注入式传入我国,广为流行。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魏庚人指出:“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启发式教学,不用注入式教学。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启发式当然要有问有答,但不用问答也可以启发。对不对,是不是,这一类问答,并不起到启发作用。”

(5)重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师范学院数学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数学基础知识、教育理论,还必须充分重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这两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魏庚人认为,“这两种实践课(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训练师范生如何当教师的具体措施。”

观摩教学是一种示范性的教育实习课。观摩后大多由魏庚人主持讲评会。讲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规划、教师仪表等。他把一个大型讲评会开得生动活泼,收效很大。

(6)严格要求学生。他要求学生证明一个命题,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解答习题要有步骤,计算要准确无误,而没有错别字,还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一次魏庚人逐字逐句地修改了两个毕业生的稿件。这件事感动了一位有25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他说:“对自己的学生这样关心、爱护的教授,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作为一个数学教授来说,对标点符号和错别字这样严格要求,我们有时也办不到。”

魏庚人不但严格要求学生,而且强调:“教师本人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认真备课,注意教法,一丝不苟;他面对学生时,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负责始终。他上课时,教态端庄、自然,语言通俗简练,板书工整美观,而且重点突出,难点清楚,条理清晰。他一走进课堂,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7)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1961年9月,他给陕西师大数学系新生讲话时,提出“要健康地为人民工作60年。”他年轻时特别喜欢打篮球、踢足球、滑冰、爬山。他一生不吸烟、不喝酒,无狂喜、无暴怒,劳逸适度,坚持体育锻炼。1989年元旦他在陕西师大数学系教师联欢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养生之道:“不烟不赌不下棋,心胸开阔少生气。歌唱逍遥多走路,争取活到一百一。”

魏庚人在情绪上保持一个平字,思考时守着一个静字,一切工作不忘一个精字,一切善行坚持一个恒字。他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到1987年退休,他已经健康地为人民工作了62个春秋。

魏庚人的品质高尚。他常说:“作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所以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北京师大早期的校训、校歌“诚勇勤又爱,力行无愧为人师”,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以此鞭策自己。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加自觉地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

魏庚人和夫人陈荣第都为人耿直,有正义感。1946年春天,西北大学学运后期,国民党当局搜捕齐越等进步学生。一天凌晨,齐越去薛子福同学家探听消息。薛子福和魏庚人住在同院。不料特务跟踪齐越,并翻墙跳进魏家搜捕。魏夫人慌忙跑去告诉齐越:“特务、宪兵来搜捕你了,魏老师让你赶紧藏起来。”于是魏夫人把他藏在一间堆杂物的黑房子里。齐越终于逃脱了搜捕。解放后齐越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在“文革”期间,魏庚人夫妇遭到诬陷,说他们当年掩护的是一个“特务学生”,全家受到株连,甚至于孩子大学毕业分配工作都受到了影响。1980年齐越访问延安,路过西安时,特意向魏庚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魏庚人一心为公,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他晚年的最大心愿是编写《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1978年5月他已是77岁的高龄,只身到北京搜集资料,往返于故宫博物馆和各大图书馆,持续了3个月。由于气候炎热,食宿过简,奔波劳累,他病倒了。孩子去北京把他接回西安。后来两名助手和他一起工作。正当编写工作进入紧张阶段时,他的夫人病重。他既要侍侯病人,又要埋头著书,十分辛劳。1982年8月夫人突然病故,他忍着极度的悲痛,继续著书,直至全部脱稿。1987年5月出版。1990年该书被评为“全国优秀数学教育类图书”。中国数学会名誉理事长江泽涵在该书序言中说:“庚人同志慨然以此重担为已任,年逾古稀,不辞辛苦,仆仆风尘往返京陕各地收集资料,主持编写,这件事正表示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魏庚人先生于1991年11月26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1岁。

(张友余)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