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幼农,名冯韬,字幼农,别名幼龙,男,1904年农历2月出生于陕西省市咸阳双照村。
冯幼农先生1926年秋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1931年秋毕业(其间192 8年西北发生战争,道路不通,中断学业)。毕业后直至1946年11月,在西安一中、省女师、同州师范、户县师范等校任教。1946年11月至1949年1月受聘担任北平华北文法学院心理学教授兼先修班主任。1949年1月入延安大学马列研究室学习,1949年5月随解放军南下,西安解放后,在西安市军管会文教组工作,在刘泽如同志领导下接管了省立师专、省立医专、省立商专三所大学。1950年1月组织分配先生到西北大学任政治课教授,同时兼任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政治课教授,1958年3月调任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担任中国现代史的教学。
先生是西安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四届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冯幼农先生早年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为中国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28年春,中共陕西省委准备在渭华地区发动武装起义。为使起义的准备工作不被国民党当局察觉,渭南县委组织部长何寓础邀请因道路不通,不能去北大上学的冯幼农任渭南中学代理教导主任,利用先生的身份掩护起义的准备工作。起义的组织者曾多次在他的办公室开会,都由先生掩护放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先生接受西北民众指导委员会委员、共产党员方仲如之邀,赴蓝田宣传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7年1月,先生参加杨明轩组织成立的“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并受杨之邀,任陕西教师训练所教务主任。先生拒不按国民党教育当局审定的教材安排课程,而采用杨明轩编写的《国难教育方案暨实施办法》组织教学。先生任户县师范校长期间,因反对国民党在学生中发展国民党、三青团组织,而被国民党当局免职。1946年春,以省立师专进步学生为主,反对国民党当局策动的反苏游行,先生连续在《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上发表了《读通林教育的感言》、《怎样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等文章,公开揭露国民党政府蓄意挑起内战的阴谋,号召学生抵制当局策动的反苏游行。国民党陕西省教育当局非常害怕,通令西安各校不得聘用冯幼农先生任教,使之失业,并随时有被捕的危险。
冯幼农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他对学生充满爱心,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解放前,先生在户县师范任校长期间,每年暑期,有不少农村学生来西安赶考,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先生让学生在自家的院中打地铺免费住宿,并让学校炊事员在院中为考生临时开伙,分文不取。解放初,先生承担着三所高校的政治课教学任务,工作十分繁忙。但当其家所在地药王洞办起的业余夜校请他协助办学时,他慨然应允担任该校校长,并每周抽出几个晚上为夜校上课,坚决不收报酬。先生为三所高校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但建国之初,没有现成的教材,资料也相当匮乏,先生晚上编写讲稿,白天骑一辆旧自行车穿梭于三所高校之间。据先生的女儿回忆:父亲写在红条竖格稿纸上的讲义堆起来有二尺多高。特别是每年暑假批阅两千多份试卷时,院内树荫下放只大凳当桌,先生坐在小矮凳上,冒着暑热,挥汗如雨而数小时不动,令家人心痛而又感动。
1958年“打跃进”中,一些人认为课堂教学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提出大学应该放弃课堂教学。在当时的极左思潮下,许多师生敢怒不敢言。先生不顾个人安危,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教学不可废弃”。并从西方的苏格拉底到中国的孔子,罗列大量的史实,铿锵有力地指出: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是由数千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人类教育史中的精华。课堂教教学的方法可以改进,课堂教学本身不能废除。他的发言代表了许多老教授的心声,却招来了一份近10米长的大字报。但先生坦然处之,毫不畏惧。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学校安排先生编写《< 共产党宣言>注释》一书,注释包含《宣言》中马克思所引用的罗马、希腊及其他西方历史、哲学典故数百个,任务十分艰巨。先生不顾疾病缠身,查阅了大量资料,历时数年,写出了10余万字的初稿。可惜未及出版,“文革”中,先生被诬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书稿也难幸免于难,因红卫兵抄家而遗失。
冯幼农先生一生律己甚严,教育子女也非常严格。1955年,先生的长女报考大学填报自愿时抉择不下,先生劝导女儿把报考陕西师大选择当教师作为第一自愿。他说,当作家作搞不好会成为空头文学家,教师身后有座无字碑,你用真心真本事去教育学生,会脚踏实地地为中国培养人才做一份贡献的。女儿采纳了父亲的意见,考取了陕西师大历史系。毕业时,女儿被分配到远离西安的甘肃任教,先生没有怨天尤人,教导女儿服从组织分配,“正正派派做人,凭本事吃饭”。女儿牢记父亲“教师身后有座无字碑”和“正正派派做人”的赠言,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以辛勤耕耘了45个春秋。先生的另外两个女儿也都尊从父言,师范大学毕业,继承父业,当了人民教师。
冯幼农先生1965年8月因长期患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由历史系退休。1973年病逝,享年70岁。
(冯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