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祥,男,湖南省常德市人,生于1916年7月。1934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三个学校合称: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1938年毕业。曾先后任教于昆华女中、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在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副教授。1947年7月赴荚留学,在米苏里大学研究院修教育学兼西洋史,获硕士学位。
张盛祥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张炯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后参加同盟会,曾担任北伐革命军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主任等。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到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日报社社长等职。大陆解放后,张盛祥出于热爱祖国和为新中国作贡献的迫切愿望,冲破重重阻力,拒绝了台湾安排要职的引诱,1950年1月毅然回归祖国。随即由人民政府分配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同年11月响应组织号召,支援西北文化建设,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后曾任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专修科主任、历史系副教授,曾加入九三学社和中国致公党。
张盛祥先生多年来追求进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进行思想改造,坚持为人民服务,积极参加重大的政治运动。曾先后奔赴农村参加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0年、1971年历经两次劳动锻炼,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身体严重浮肿,但仍坚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未要求特殊照顾。在“文化大革命”中,张盛祥先生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遭受残酷迫害,受到严刑拷打,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坚持正确立场,毫不屈服。他相信党、相信人民政府、相信会有拨乱反正的一天。有时他被打的遍体鳞伤,但他对亲友们说:“我决不自杀,我要等到平反的那一天”。面对家人和孩子,他从无一句怨言和牢骚。十年后,他到医院去看病,当年给他疗伤的医生说:“‘文革’你被打的伤那么重,我以为你早已不在人间,没想到你又活了十年。”
张盛祥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的一生。面对荣辱,从来都是泰然处之。因家庭问题,他的副教授帽子一直戴了几十年。每逢大小运动,都要把他触及一下,别人都替他惋惜。父亲在台位居高官,又是海外留学生,如不回国前途无量,也不用受那么多冲击,但他坚定地说:“我从不后悔,我回国就是为祖国人民服务的。”他坚持教育子女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在工作待遇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名利,不因为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放弃工作,始终认真负责地工作和生活着。
张盛祥先生的历史是追求革命的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历史。粉碎“四人帮”后,他精神焕发,决心为祖国四化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做出新的贡献。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民主党派的活动方面和对国外亲友宣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曾两次主动邀请其弟、美籍华人、科学家张伯毅来学校讲学,把国外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带进来,做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使者。
张盛祥先生知识广博,曾先后担任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等课程,兢兢业业,认真负责,雅善词令,语多风趣,深得历届同学好评。在他教学期间曾一度身体虚弱,严重尿血,刚动过前列腺大手术,但他听说教师不够,马上坚持上课。他讲课不拘一格,不讲老一套,保持良好的师者风范。他的口头禅是:“认真、严谨、教学有方,绝不误人子弟。”
张盛祥先生从事商周文化和古文学方面的研究,曾写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新问题的研究论文,并多次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为了研究,他不顾身体有病,多次到河南、宝鸡、扶风进行考察,和兄弟院校同行等进行切磋,欲在古文字学理论领域有所突破,终因去世而搁浅。
张盛祥先生生活简朴,对同志、对朋友谦逊诚恳,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在国家困难时期,他把家里节约的粮食送给严重缺粮的同志吃。同事、学生有什么困难,他都慷慨解囊,在任何问题上,从不计前嫌。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也是严格要求,身教重于言教,掉到桌上的饭粒他都捡起来吃,决不允许半点浪费。他处顺境不骄怠,处逆境无怨忧,体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忠诚教育事业的高贵品质。
张盛祥先生于1981年11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66岁。
(戴丕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