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子东,男,1893年生,四川省江油县人。1918年于北京大学毕业,1919年至192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
1922年至1927年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任教授、校长,在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授,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任委员、秘书等职。
1929年至1939年在上海作翻译等工作。曾和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朱德、陈毅、李一氓等同志有过来往,同情革命。1929年至1931年翻译列宁的著作《唯物主义与经验主义批判》一书,宣传马列主义。
1937年至1947年在上海作语法方面的研究工作,著有《傅氏文典》《白话文法》等书。
1948年回到原藉江油,任江油县修志局总纂。曾与我川北地下党组织有过联系,作过一些掩护我地下党员的活动,作过对地方封建头目的策反工作,在经济上给过我党一些资助,为人民作了有益的工作。
解放后,1950年至1952年任川北行署文教厅副厅长,省政府参事,川北人民代表会议委员。1952年11月到1953年10月,在北京任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1953年11月至1960年在西安师院、陕西师大任教授。1960年至1966年8月任陕西省文史馆馆员。傅子东先生热爱祖国,在教育工作、文字改革、文史资料方面作了不少工作。
傅子东先生的语法自成一家,且广为当时语法学界所瞩目,在国内外都引起强烈的反响。主要著作有:《傅氏文典》(四川省江油兴中印刷厂印行,1946年)、《语法理论》(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古代汉语语法大纲》(西安师范学院印行,1957年)、《现代汉语语法大纲》(西安师范学院印行,1957年)及多篇论文。他认为汉语语法研究中有四大问题,即词的构成、词的种类、词的职务和词的位次,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建立和发展了他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和语法理论。他注重词类的研究,提出了“位次”的概念。位次说是其语法理论的核心和特点。所谓词的位次,就是“词典上的词凭借来表现它的功用或执行它的职务,或扮演句子中的成分的唯一的工具或方法。”它还提出了“述性词”的概念。这是其语法理论的又一重要内容。他把位次称为形态。位次的形态决定词在句子中的功用,词类或词的性质也都通过位次形态更清楚地表现出来。他希望通过位次理论来解释词的功用和性质不一致的现象,或据位次理论从词典里词和句子中的词的现象的对立和统一来辨别词类。他的其他论著主要有:《虚字的训诂》(《学艺》1947年第17卷第7期)、《词的职务和位次》(《中国语文》1953年第9期)、《汉语词类区别的标准(与高名凯先生商榷)》(《文史哲》1956年第3期)、《词类的区分和辨认》(《中国语文》1956年第9~12期)等等。
“文化大革命”中,傅子东先生受极左路线的迫害,于1972年10月逝世。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平反昭雪。
(赵万怀 张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