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斌,又名高文茂,曾用名布亚、乃珍,男,生于1917年,湖北省汉阳县人。先生家境贫穷,从小无法上学,由叔父供养上完初中,学习刻苦,成绩名列班上前茅,此后考入湖北武昌师范学校。为了好找工作,多拿一点钱,供养弟妹上学,就到江西星子县特训班受训,并加入国民党、复兴社。在庐山县暑期训练团服务了一年后,到陕西洋县国立七中任军训教官。1939年2月至8月,在陕西城固国立西北联大任军训助教。同年9月又在陕西褒城汉中师范任军事教官。当时他很不喜欢这一工作,认为在学校工作只有教书好,要教书就应学一门专业。1940年8月,考入陕西城固西北联大外语系学习。
1943年至1945年在复旦大学外语系学习。由于他学习刻苦,学业出色,甚为教师喜爱,老师在毕业宴会上对其大加称赞。留校后,没有如愿做教学工作,却被分配办理学生救济工作,他觉得面子难堪,便离开复旦大学,到重庆国立礼乐馆任乐理助理。1946年8月,他如愿以偿,到南京四中任教。1947年春参加出国留学考试,被伦敦大学录取。因自费留学,自筹经费困难,费尽气力筹好了买外汇的款,在上海上船后,只剩余两万元,这在香港只能买一包烟,而且在香港还得住一周。在这种困境下,他毫不畏缩,坚信天下的路是人走出的,而且也要人去走。到香港后,他住在中国农工党的机关报人民报社。在人民报社资助下到英国学习。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两年半,专门研究“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他在留学期间刻苦攻读,经常出入图书馆,日夜盼望完成学业后回国效力。
1950年8月,高先生回到祖国,住在北京教育部招待所,觉得心理很踏实,也很高兴。他给朋友讲,早就向往着光明,今天革命成功了,咱不回来,还等何时。他打算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如愿以偿。1951年他向党组织表示:今天革命成功了,自己从万里归来,享受胜利成果,眼看着许多过去在一起的朋友都向前一步了,自己显然是落伍。毛主席说过,革命是万里长城,走了第一步,前面还有万里路待走。有大批的革命工作待完成,我还年轻,我要好好学习一番,准备去担负建设祖国的革命工作。他在学习总结中写道:“中国历史两千多年,没有哪一个时期能和现在相比。我是一个中国人,自然应该把一切力量献给祖国,把祖国建设成一个人间乐园。为祖国服务,就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因为只有共产党代表祖国的利益,代表全体人民利益。今天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人民当家作主人了,每份力量都应献给祖国与人民。我在学习结束后,服从组织分配。”
1952年高先生学习结束,被分配到西北艺术学院担任文学系副教授。主要讲授“苏联文学”和“世界文学”两门课。由于“苏联文学”是白手起家,他边学边讲,参阅了古今中外有关苏联的历史地理、人物风情等大量的参考书藉,很快撰写了一部比较适合艺术学院学生学习的“苏联文学”讲义。“世界文学”范围大,课时相比较少,他讲课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深受学生欢迎。当时他是年轻的副教授,工作十分热情、卖力,对学生思想、生活及学习,都非常关心。学院首批毕业生28人,其中有22位同学毕业创作都由其指导,他一一的帮助同学修改创作提纲及作品。受到领导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1953年8月,高先生调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副教授。看到解放军不辞劳苦的建设校舍。他说:我觉得万分惭愧,解放军同志解放了全中国,今天又建设新中国,过去为人民流血,今天又为人民流汗,比起解放军同志,我对人民贡献太小了,在生活不方便时常发些怨言,这是不知足的表现,今后要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我愿意接受考验,作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就是我今后努力方向。
1954年至1966年8月,高先生任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讲授“苏联文学”、“俄罗斯19世纪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现代文选”、“写作”等课程,并担任写作教研组副主任。他备课认真,勤于思考,注意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分析讲解常有独到之处。他不辞劳苦,常常工作到深夜,尤其担任写作课期间,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到学生宿舍,面对面的指导、批改学生作文,受到学生欢迎。他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鼓励青年教师要努力学习,并认真给予指导和帮助,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善于提出问题与人讨论,活跃学术研究气氛,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高斌先生由于在课堂上讲授过胡风的作品,在同事中也曾炫耀过他是胡风的好朋友,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分子,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工资从高教6级降为8级,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959年摘帽。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受迫害致死,终年49岁。1981年7月28日予以平反昭雪。
(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