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训教授,男,安徽省合肥市人,1916年正月18日生于天津市。1952年9月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委员。
吴教授幼年就看到父亲用功好学,工作认真,后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从小就养成好学的习惯。他幼年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学了一年美术又转学教育,在校时获奖学金,1940年毕业获教育学士学位。接着又考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专业,在校时获美国哈佛大学罗氏基金委员会教育奖学金。1941年8月至1942年6月在冉村燕大教学实验区做农村儿童教养的调查研究,同时撰写硕士论文并兼教农村小学。1943年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吴教授毕业后被聘请到成都四川统计处编写四川教育概况,后又在成都女子高级职业学校任统计科主任。1945年湖南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聘其为讲师。在这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本著作《指数》。这是一本高级职业学校课本,当时曾在一些职业学校使用。1946年8月又被位于汉中的陕西省立师专陕南分校聘任为副教授。1947年8月开始任国立西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1949年5月西安解放,新西北大学成立,任该校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助理系主任。1954年8月,西大师院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任教育系教授、教育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1960年7月起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教育学、教育史教研室主任,兼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吴教授同时还是“外国教育史”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创建人、导师。
吴元训教授讲授的主要课程:“指数”、“社会学”、“教育学”、“中等教育”、“教育统计”、“教育实验法”、“外国教育史”、“英语”、“英文教育专著翻译”等。
主要学术观点:1、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文化教育的发展,反转来文化教育的发展又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2、培养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三者以德为先。3、治学之道在:先打好基础,然后由博而专,再由专而博,螺旋上升。关键在:勤奋努力钻研,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创新,有自己的观点和掌握新信息和资料。
著、编、译的书籍有:《指数》,1946年正中书局出版社出版;《西方教育史》,198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杜威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研究》,1985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孔子教育思想研究》,198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198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中世纪教育文选》,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问题史》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发行。著、编、译的书籍共约300余万字。
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在全国教育学会、全国比较教育学会、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等学术研讨会上结集发表的有:《三个面向与科技教育》《新技术革命与普通教育的改革》《创造力及其培养》等七篇。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外国教育》发表的有:《教育始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评苏格拉底的问题法》《关于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六篇。在《陕西教育》《陕西日报》发表的有:《智育第一辨析》《国外普通中学发展的趋向》《提高思想能力的七种方法》等11篇。在《陕西师大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发表的有:《我国比较教育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康帕内拉的教育思想》《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等十篇。在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教育大辞典》发表的辞条有:《设计教学法》《道尔敦制》《温纳特卡制》《古印度教育》《哈拉巴文化》《经院哲学》等84条。在丛书 《外国教育家评传》《外国教育通史》发表的有《莫尔》《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等等。此外,曾主持完成:1、“七五”全国科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调查研究”的研究论文报告。2、“八五”全国科研国家教委重点项目:“我国民族优良道德教育传统与我国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研究”的研究论文报告。以上两项研究报告共约20万字。
吴元训教授在教学科研百忙中,还承担不少的社会工作:曾任西安市雁塔区、碑林区人民代表,西安师范学院首届工会主席,“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西安市心理学会”理事长。
自1999年老伴因病卧床后,吴教授几乎担负了全部护理工作,从而使老伴能平稳地安适地治病、养病,战胜病魔。这件事,对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人来说,无疑是艰辛的,但是吴教授却能自觉、乐观地为相伴近60年的老伴全心全意地服务。他这种“夫妻相亲相爱、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的精神得到大家的称赞。
吴教授为人心胸开阔,热爱生活,坚持体育锻炼,所以他现在仍是一个思想敏锐,耳目清新的健康老人。
(吴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