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勃,原名朱如初,男,1919年7月5日出生于云南宣威县来宾乡观音堂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启蒙后进入小学,同时在家读私塾。初小毕业考入县城三元宫高小。1936年前往昆明求学,考入昆华中学初级部读初中,1939年1月考入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与昆工中共地下党员窦甫仁等组织读书会,并积极组织进步同学阅读艾思奇著的《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不仅个人刻苦攻读马列哲学著作,还组织读书会的同志们展开讨论,因此,对马列主义产生浓厚兴趣。1939年6月由杜窦甫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更积极地从事党的工作,并任昆工地下党支部书记。届时,还利用假期返乡到宣威中学和乡村师范组织星火读书会,办《星火壁报》,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皖南事变后,遵照云南省工委为贯彻执行党中央在国统区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和南方局“勤学、勤业、勤交友“的指示,1941年9月根据党组织将已暴露身份的党员隐蔽的决定,改名朱勃,并离开昆工,考入以武汉迁移到云南大理州的华中大学物理系,以读书为掩护,继续进行党的工作。
1946年8月,大学毕业,届时宣威师范校长易人,新任校长思想反动,云南省工委指派朱勃到宣师任教务主任,并指示到校后,要充分利用与反动校长的亲戚、同乡、同学关系,以“中间人物“面目接近校长,了解其与宣威上层人物的关系,必要时,以宣师教师公开身份与校长展开斗争,并指示:今后工作直接与省工委侯方岳联系。朱勃在宣师任教期间,为人耿直,态度和蔼,平易近人,群众关系密切,所教授的外语等课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学生欢迎。
1947年春,朱勃因考取留学,奉组织指示离开宣师回到昆明。在昆明师范学院英语系任教。1948年5月,经省工委同意,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成为宣威首批留美学生之一。在美学习期间,他争分夺秒,刻苦攻读,一年学习了两年的课程。1949年秋,朱勃获得硕士学位。此时,全国即将解放,他为了能亲身投入新中国的建设,积极响应地下党的号召,毅然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克服种种障碍和困难,绕道香港,经地下党联系乘英国船北上天津,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回到祖国。
新中国刚成立,各方面需要人才,朱勃回到北京后,有关方面负责人曾多次邀请其担任处长以上工作,而他却一一谢绝,认为自己虽入党多年,但由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未曾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目前应首先提高马列主义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因而经再三要求到北京华北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并任该院第四班学委会主席。学习期间,他不仅个人如饥似渴地攻读马列主义,还积极主动配合班干部组织领导好全班学习。
1950年7月,由教育部分配到西安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工作。任该校教育系副教授、系党支部书记等职。1957年8月,朱勃奉派到苏联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进修教育学。1959年9月学习期满回西安师院工作。陕西师范大学成立后,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教育系主任、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等职。由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停办,1963年10月奉调华南师范大学,先后任党委委员、党委常委、教育系、外语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华南师大韶关分教处处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并被聘为《世界教育文摘》主编、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外国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教育学会顾问、云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等职。
朱勃在求学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他原学工,进了大学转学理科,最后又转入教育学院的英语专业。由于云南地处边陲,交通闭塞,外语水平较低,而华中大学又是教会学校,外语水平一般较高,能否通过转系的英语考试?弥补地区水平差距,这对朱勃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经过一暑假的努力,终于顺利地转学英语,使最初与他接洽转系的老师,对他英语提高之快也不胜惊讶!与此同时,他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学士论文是用英文写的《中学生英语词汇的研究》,出国前又在中学和昆明师院英语系任教。留美后,他的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不巧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英语系停办,由于朱勃毕业于教育学院,因此被安排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从事教育学教学、科究的生涯。
为了教好教育学这门新课程,朱勃迫不及待地学习俄文,无论党的工作和教学如何忙碌,每天他都非完成自订的俄文学习计划不可。为了尽快地掌握这门工具,甚至在进城办事的马车上(由于当时学校在郊区,五十年代前期的交通工是马车),他也双目紧闭,身体随着马车摇摇晃晃,口中却纳纳有词,分秒必争地记忆俄文单词。1957年奉派到苏联进修,按规定副教授不写论文,而他为了进一步掌握苏联教育理论和俄文工具,完成了《直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俄文论文。
朱勃重视马列主义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在这方面基础较为扎实。20世纪50年代,就先后编写教育学、列宁教育思想、毛主席教育思想等教材。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如沐春风,干劲更足,运用他扎实地外文功底,开始从事世界各国比较教育的研究。为原教育部委托编写的我国第一本《比较教育》教材的主编之一,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史与当代外国教育分支的副主编。他治学严谨,埋头苦干,仅以1981年至1982年为例,在这一年里,就撰写论文十余万字,翻译论文达二十万字,审阅论文有三十万字之多。
他所撰写的《教育三面向和今日比较教育》一文,曾获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奖状。患绝症后,仍坚持整理、翻译文稿,《比较教育史略》《比较教育名著评论》《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和《悉尼大学》等著作先后在他有生之年出版。这些论著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比较教育史略》一书,在他逝世后,1989年被评为1986—1988年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二等奖。
朱勃曾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召开的国际教育会议;曾应澳大利亚中国教育学会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教育学会联合邀请,前往澳大利亚悉尼等四大城市讲学和访问;还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派前往英国和法国考察比较教育,并多次接待前来我国访问的国外教育专家。
更令人怀念和敬仰的是在他遗留的论文夹中有《中国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外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外国师范与基础教育》《外国高等教育与比较教育》等未完稿,各个文夹都分门别类收集了资料,有的已写出初步提纲,这是他准备撰写的五、六本专著,然而天不假年,徒之奈何!
朱勃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尤其是解放后,在搞好学校党政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曾先后开设教育学、列宁教育思想、毛主席教育思想、苏联教育史、比较教育等课程。他马列主义理论和教育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中能循循善诱,常用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上对工作认真负责,以及严谨治学的作风,深受师生的爱戴和好评。
1988年12月29日,朱勃因肺癌医治无效,在广东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逝世,终年70岁。
(肖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