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学校领导
文普华

文普华,男,汉族,陕西旬邑县人。1918年7月出生。1928年初至1937年6月在原籍上私塾、小学。1937年7月在延长县鲁迅师范学校学习并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新区县办冬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听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1938年4月,到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学习。由于当时各抗日根据地急需大批干部,学校将学制缩短为几个月,同年8月留校工作。从此开始了工作的第一阶段,也可称作是普教和地方政府机关工作阶段。

1939年9月至1946年6月,先后任陕甘宁边区第三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总支书记、三边公学地方干部班班主任、定边县完小校长等职。1946年9月至11月,在延安西北党校学习。1946年12月,历任关中地委财委干部科长、旬邑县委组织部长和第一任县长、关中专署政务秘书。解放后,历任陕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参事室副主任、政法委员会秘书长、政法办公室副主任、人事局副局长等职。20年间,他的岗位有变动,职务有提升,但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不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斗争极为复杂,环境异常险恶,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干部。解放后,为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巩固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团结地方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等,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并深入厂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做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段工作的实践,证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肯干实事的好干部。

文普华工作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地方政府机关转入高等师范院校工作。这一阶段不仅时间长(从1957年11月至他离休),而且工作繁重,任务艰巨。但在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激励下,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把学校办成全国一流的师范大学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1957年11月,他被派到陕西师范学院任党委书记(注:按当时的管理体制设第一书记)兼监委书记。分管宣传、统战、保卫、学生工作和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陕西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建院校。当时,正是整风反右后期。他经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学校工作与政府工作的不同特点和规律。他认为:“办教育一定要尊重知识分子,依靠知识分了。”同时,他深入到教师,学生中调查研究,于1959年1月,写了题为《目前专业课学习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文(刊登于《陕西师范学院》院刊1959年1月17日)。该文肯定“经过整风运动,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结合专业课的生产劳动,重视了直接经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些课程教学内容不切合实际,有的比较简单,有的重复,缺乏系统性;轻视实验课、习题课和课堂辅导等。”并提出:“加强对专业课课堂教学的领导;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改进工作作风;刻苦钻研,踏实学习等四条改进意见。这对于扭转当时因学生劳动过多,社会活动过多,学校一度出现的混乱现象,迅速建立新的教学秩序起了良好的作用。从此,学院领导班子紧密团结,发扬优良作风,克服缺点,纠正失误,使该院很快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等师范学院。

1960年5月,陕西师范学院与西安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他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分管党务、学生工作和总务后勤工作。合校初期,他十分重视做好团结工作。两院合并后,干部中有些对合校后的工作不完全适应,对某些问题意见有分歧,他有针对性的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又经常用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团结就是力量的话教育干部,使广大干部都能从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度自觉地维护团结。他既关心爱护干部,又放手使用干部,让干部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在工作实践中,增长知识,总结经验。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校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干部。有些干部深有体会地说:“在文书记领导下工作,敢讲真话,心情舒畅”。省高教局原负责同志认为:陕西地区当时合并的几个学校,陕西师范大学是最成功的合并大学之一。

分管学生工作时,他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关心爱护和教育学生。他长期在学生宿舍11楼蹲点,随时与学生辅导员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还用闲聊、谈心、开小型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掌握和解决学生和政工干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1961年,有一班学生在韩城农场劳动时,动手打了被划为右派的干部和学生。他听到后,亲自去调查并反复教育学生,“不能说好人打坏人应该”,这些人是真正的坏人吗?即使是坏人,也不要去打,要教育。打人,是我们无能的表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规定:不能虐待俘虏,何况这些人呢?他用许多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按政策办事。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说:“文书记真正爱护我们,把我们引导到正确道路上来,大家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好书记文老师”。还有个学生说:通过你的工作,使我懂得了,今后怎样工作,怎样做人。

60年代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粮食、副食品供应紧张。党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学校党政领导紧密团结,共渡难关。文普华始终把解决师生员工的生活困难和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当作一项政治任务。从1960年夏季起,学校先后办了13个农场。几乎每一个农场创办时,他亲自带领有关专业教师和干部,爬山涉水去考察那里的地形、交通、气候、土地等情况,又确定干部,制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经过考察,他提出:“学校办农场,要上山下滩,不与民争地,不与民争利”的原则。经过调整,到1962年底,只保留了灞桥,泾阳,校内3个农场。

在办农场时期,他经常教育农场管理干部,“搞农副业生产,要不误农时,因地制宜,要关心到农场劳动师生的生活,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三夏大忙,秋收秋播季节,他经常去农场检查指导工作。1961年秋,他和党委办公室一名干部,骑自行车由学校出发去灞桥农场住了一周。白天和大家一起劳动,晚上研究解决农场存在的问题。每到一处,他就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与社员、干部拉家常,询问生产、生活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生产队解决运输或技术方面的问题,使农场与当地群众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关系。秦家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秦兴法,大队长秦西全说:“文书记人好,没架子,懂生产,会管理,是行家。”

从60年代起,到80年代初,学校办农场20多年,共生产粮食85万公斤,油料5万公斤,还有大量肉、蛋、蔬菜等副食品。这对于克服暂时经济困难,改善师生员工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上述成绩的取得,凝结着文普华的心血和汗水。他和大家一起劳动,搬石运土,开荒种地,淤地造田,吃苦在前,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许多教师、干部仍记忆犹新,十分敬佩。

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他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又长期住在东平院炊事员宿舍区,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家庭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与他们一起研究改进伙食工作的意见和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划小核算单位,按系办食堂。大系单独办灶,两个小系合办一个灶。实行校、系共管,以校为主的管理方式。二是实行灶养猪,坚持自繁自养,按比例提成奖励,大大调动了炊事员的积极性。三是民主办食堂,灶务公开。各灶均建立由管理员、炊事员、学生代表三结合的伙食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协助,监督办好伙食。他经常在学生食堂吃饭,与大家边吃边谈,听取意见,改进工作。因此,各灶粗粮细作,花样多,饭菜好,干净卫生,多次受到省高教局的表扬。

1962年,他曾经为一位同他同期参加革命的外省某领导干部被打成反革命分子问题,向上级党组织写材料陈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为其鸣辩申诉。这是符合党章规定的。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却被诬为阶级斗争新动向,为反革命分子翻案,受到错误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待遇。延续到文化大革命中,又长期遭受批判斗争和林彪“四人帮”一伙的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直到1982年1月,才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在自己受到株连,遭受迫害的逆境中,他的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仍然和过去一样,坚持在工作第一线,出色地完成了组织分配给自己的任务。这种忍辱负重的生活与工作,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思想品质。

1969年1月,他恢复工作。1970年4月,担任校革委会后勤生产组领导工作,并担任泾阳农场领导小组副组长近10年之久。1979年2月,他重新担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分管总务后勤工作。为保证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他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调整总务处下属的机构,建议、督促人事处调整配备后勤系统的干部,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二是加快基建工作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保证工程质量。1979-1981年,基建工程先后开工17个工程项目,54964m2。他经常去工地、科室巡视、检查,了解情况,研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到1982年底,基建工程竣工项目有:教工住宅楼10幢、声学楼、图书馆书库、学生食堂、清真食堂、主食加工厂、冷库。化学教学实验楼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安装。上述工程的竣工,大大缓解了教职工的住房困难,保证了教学,科研用房的急需,保证了学生生活用房的需要。三是进行灶制改革。把过去一年实行的学生包灶制改为学生食堂。主、副食品种多,味道好,干净卫生,能吃饱吃好,很受学生欢迎。

文普华从参加革命以来,始终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对人诚恳谦虚,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从不以权谋私,并严格管教家属和子女;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睦邻友好,努力工作,这是尽人皆知的。平时穿一身灰色中山装,布底鞋,夏天穿草鞋,师生们亲切地称他为“草鞋书记”。冬天穿一件粗呢短大衣。他下乡下厂或去农场,或在校内食堂吃饭,临走时,都要付清钱、粮,分文不少。凡是农场送来照顾领导的农副产品,如菜、大葱、黄豆等,他都不要,让送到大灶或病号灶上去。80年代中期,他已离休在家养病,丹凤县一名我校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来看他时带了一斤天麻。他说:“好东西,一定要付钱。”那学生不要。他说:“我的工资比你高,你月薪80多元,是不够花的,两人推来推去,那个学生无奈地收下了。

文普华从青年时代参加革命,到80年代初,因病他主动要求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并于1983年1月离休。近半个世纪来,他呕心沥血,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了一生。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建立,调整,恢复,整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离休以后,仍然关心着学校事业的前进和发展,经常询问有关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患病期间,他与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曾多次讲:“我短暂的一生,为党做了一些工作,扪心自问,没有沾污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从内心讲,也无怨无悔,更无私无愧。唯一的遗言,就是丧事从简,把骨灰洒在渭河里,因为那里曾经是我长期战斗过的地方。”这些肺腑之言,是他的坚强党性和高尚思想品质的真实写照。1996年3月26日,他因病不幸在西安逝世,享年78岁。

(张培植)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