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刚,原名魏礼崇,男,1914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繁峙县。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达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如一,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鞠躬尽瘁,终其一生,填写了自己光彩照人的历史。
“七七”事变爆发后,刚刚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魏礼崇投身于抗日运动,参加山西繁峙沙河区动委会,历任沙河区区长、浑源县政府民政科科长、秘书、代县长、县长等职,在战火中从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莘莘学子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的抗日战士。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他曾多次遇险,许多亲友也受到牵连而遭到日寇追杀。为了躲避追捕,他改名为李剑刚,并誓以利剑般的刚强意志同日寇斗争到底。抗战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服从革命工作的需要,开始从事党的经济管理工作,曾任晋察冀雁北专署贸易局长、晋察冀张家口油脂公司经理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李剑刚同志调任北京中国油脂总公司,任计划处处长等职。1957年底,组织上考虑到他师范毕业以及从事多年经济工作的背景,派遣他赴陕西文教系统工作一段时间。为了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他说服了家人,举家迁往陕西。在陕西工作的近30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任陕西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总务长、校党委常委、监委副书记、书记,后来又调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半坡博物馆和陕西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担任主要党政领导工作。李剑刚同志为人谦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服从组织安排,不计个人得失。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严格要求家人不搞特殊化,在工作中深入群众,身体力行,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文革”后许多老干部都落实政策返京了,他却与家人一起心甘情愿地留在了西北。后人评价他时,用两句话对他的生平和品质做了概括:“抗战转晋地艰苦奋斗丰功伟绩垂千古,建设临秦川廉洁奉公高风亮节留万代。”
早年艰苦抗战的经历为他养成了处乱不惊、沉着应对的处事风格。多年从事领导工作,他总是能够“以柔克刚”,善于处理非常复杂和繁琐的问题。频繁的工作调动,职务和角色的转变,他都毫无保留地接受组织上的安排,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即使在“文革”期间受到造反派冲击,他被戴高帽游街,关“牛棚”扫地、挨批判、受审查的时候,他依然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甚至在他的批判会上也能小睡一会儿。由于他心底坦荡,同时又能柔性地处理各类矛盾,在群众中赢得了很高的威信,许多人在台上批斗他,台下与他促膝谈心。
在他的晚年,他经常会深情的缅怀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为了烈士的事迹能够得到后世的缅怀,他不惜多次赴晋,为烈士撰写回忆录和纪念文章,为烈士的亲属和子女提供帮助。早年艰苦抗战的经历在他的记忆中流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他很少对外人提起这一段历史,但对儿孙们会经常谈起战争年代的经历,以先烈的事迹教育家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要过于计较个人一时、一事的得失,要以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为己任,努力学习和工作。在他77岁生日(去世前一年)之际,他为正在念大学即将毕业的两个孙子题诗—首,作为对儿孙们的勉励:
年老体弱彳复何求,但愿家风悠久留。
辛勤为国多贡献,争名逐利耻当头。
事遇艰难沉着进,终生甘为孺子牛。
孰言十亿炎黄后,不及东瀛一叶舟。
短短的几行诗句,是他一生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写照,凝聚了他坚定的人生信条,和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成为了他对家人的临终宝贵遗言。
李剑刚同志于1991年在西安逝世,享年77岁。
(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