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文,男,汉族,193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川坊村。曾在小学、师范学校就读,后又在职工业余学校高中、大专班学习。
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1971年2月调来陕西师范大学任处长、部长、校党委常委,1991年12月离职休养,享受厅局级待遇。
绍文同志自幼受到兄长早年参加革命、开展抗日工作的影响,又亲受日寇的蹂躏、侵害(伪军告密被抄家,父亲被抓入狱),所以上小学时就参加了村儿童团、“青抗先”、“青报会”并任团长、队长,做力所能及的抗日工作,组织村青少年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到老百姓家宣传动员积极交纳抗战公粮、物资,有条件的青年参军,积极支前,参加霸王鞭宣传队,到各村宣传抗日救国。
1945年入党后调任腾佛中心小区青救会主任,团结教育青年完成参军、参战及支援抗战前线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出色完成支援我军攻打平山县城将日本鬼子赶出去的任务。日寇投降后,经批准入县第一高小和师范学校,一方面学习文化,一方面担任党支部委员、书记,学生会主席。当时有不少青年荣誉军人入学,学习文化后转地方工作,他组织这些同学,利用晚间和周日,下乡宣传,讲解土地改革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侵占抗日胜利果实、打内战的罪行。1947年10月因土改试点,他与另一名党员到县人民法庭工作半年后又代表城关区团委到地区团委受训两个月。1949年7月因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需要,绍文同志与其他同志一起被调至石家庄市,他到人民银行做人事工作,后又任团总支专职书记、计划科副科长。那时招收培养有知识、有觉悟的人,补充业务发展之需要,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经他的手考取并组织培训的青年就是一百多名。分配到市、县银行工作,后来他们成了银行的业务骨干。在共青团工作中,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分子,除做好专职工作外,还利用假日到街道、农村打腰鼓、扭秧歌,宣传抗美援朝,宣传时事大事及党的政策,深受群众欢迎。1954年7月调任石家庄市委文教部干部科科长,对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系统的干部,主要是领导干部进行调配、管理。如对市教育局下属中学校长、市卫生局所属医院院长选拔配备,调整解决了几所院校领导缺额和不健全的问题。给市文化局下属剧团、影院几个领导澄清了“三反”遗留案,调动了这些干部的积极性。
1956年5月根据中组部援藏指标,绍文同志被调往西藏工作,他是从石家庄调藏四名县级干部之一,其他是专业干部。途经西安西藏办事处时,正逢山东、江苏两省调藏人员,他们一起从兰州坐大卡车翻山越岭,经历风沙严寒,半个多月到达西藏拉萨。雄伟的布达拉宫,辉煌的大昭寺,青山绿水花草树木茂盛的罗布林卡(公园),使这些新入藏的人们惊讶!不久他被分配到“那曲”地区任青年团分工委书记。到职后很快就组织藏、汉族团员青年下牧区、部落宣讲西藏实行改革的意义和政策;又召开地区青年代表大会,培养积极分子队伍,积极做改革的准备工作。1957年4月绍文同志被选派为西藏青年团代表成员,赴首都北京出席全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届代表大会,会上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会后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全体代表,并留影纪念。毛主席向代表们讲了“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的重要指示。在这次大会上青年团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们还被特邀到天安门观礼台观看了1957年的“五一节”大游行,真让人感到自豪。1958年党中央决定六年不进行改革,要办学校培养民族干部,绍文同志被调西藏团校、西藏公学工作,西藏公学后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他历任西藏民族学院组织部副部长、行政处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学校开办后,他们组织部的同志日夜忙碌,除配备各级领导,主要是选拔藏、汉族教师。他们从有藏语文水平的积极分子中选拔藏族教师;经多方联系从北京师大、东北师大接收了部分毕业生任汉语教师,后来正逢陕西精减下放干部,又从陕西师大选调了七八名专业教师到民院任教。当时在藏族学生政治课中,要结合开展解除迷信思想教育,他与几名教师带藏族学生到四川、甘肃自治州,参加寺庙的“四传”工作,通过揭露反动头人利用宗教活动,残害牧民和个别恶僧头领迫害穷苦僧人的事实教育学生,收效很大。进入60年代民院要成立汉族学生班,派他们几个同志到河北等几个省招收高中毕业生,扩大了为西藏培养输送干部的范围,在民院工作期间,还参加过两期“社教”。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激烈斗争,几次被抄家、批斗,经历了“疏散”到长武县偏僻农村劳动改造,这些都给他身心造成了很大伤害。
1971年2月调陕西师范大学,任革委会人保组组长、校务部部长、科研处处长、物资处处长、组织部长等职。他来师大时正是“文革”后期,校党委各部门还未恢复,所有干部工作全由人保组办理。那时在干部配备中强调老、中、青结合,使“文革”中受迫害的中层干部解脱,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经过认真协商安排,“文革”前34名处级干部绝大多数又进入了领导班子。当时还有一些干部、教师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影响他们安心工作和生活,他曾与校内外有关部门、单位反复联系,协商积极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仅1971年就调动安排了12名。为了加强校办工厂,从复员军人中接收11人,从中学毕业生中招收54人,分配到物理、化学两工厂当学徒工。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工厂的主要力量。
1973年4月接任校务部部长兼党总支书记。重点抓了后勤工作为教学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问题,与部里其他领导一起深入食堂、工地参加劳动,在现场处理实际问题、解决发生的矛盾,还亲自帮司机到南山拉木料,帮工人烧锅炉,到教师家中换灯泡等,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干群关系,调动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服务质量。过去家属区分东区、西区,均是几排平房,没有灶房,教工没地方做饭造成生活上很大不便,经过调查研究,筹措资金,在平房中间适当地方加盖了小灶房,每家一个,大大方便了大家。当时在办好泾阳、灞桥两个农场的基础上,还接收了周至农场,使生产品种有了增加,容纳劳动人员也有增加。各农场都遇到了当地农民的关系问题,所以他经常去农场联系沟通。1978年学校恢复正常建制,绍文同志被任命为科研处处长,后任物资处处长,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曾组织力量制定科研规划,提倡教师既是教学能手,又是科研骨干,举办科研成果鉴定会、交流推广会和科研讲座,狠抓了实验室的恢复和建设,集中资金购买仪器设备,除补充基础项目试验外,还逐年增购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装备了理科重点实验室,使实验项目的开设达到、超过了“文革“前的水平。在教育部供应局领导下,他们组织开展了我校清产核资工作,深入各系较彻底地弄清了教学科研方面的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健全账目登记,修订了实验室仪器管理与使用制度,做到了帐物相符,领发手续健全,为教学、科研发展创造了条件。1980年10月校第五届党代大会上他被选为党委常委。1982年绍文同志任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根据党委要求主要做了一些机构的调整改革,领导班子知识化,年轻化建设、党组织建设,积极慎重地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干部工作中,压缩行政人员,充实教学科研部门,办理报批手续成立了历史、地理、唐史、文学等研究所,科技服务中心、实验中心,使其专业带头人担任领导。通过深入群众具体考察和民主测验、民主推荐等方式,详细了解在职干部情况,提拔德才兼备
、有组织领导能力
的中青年教师,使专业人才进入相应的领导班子。同时为了安排老同志退居二线,实行了离退休制度,几年中审查办理了七八十名离休干部的手续;为了解决一些党政干部的职级待遇,组织评选了主任科员、处级调研员。党建工作中,以党课形式对党员进行新党章与改革开放政策教育;以分期提出学习重点及讨论题目,对党员开展日常教育,从而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念。建立并坚持了各级领导成员定期民主生活会、党员汇报及民主评议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克服存在的缺点和工作中的失误,巩固了整党效果,进一步端正了党风、党纪,增强了党性。开办业余党校,定期讲党课,搞读书竞赛等活动,对学生积极分子进行教育,提高其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为发展党员打好基础。我校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得到省委科教部、省教工委的表扬。他在组织工作中任务重、事情多,尤其是在系处级班子换届考察干部、整党、清查,落实政策工作中,经常加班加点,利用假日去完成任务。
绍文同志从参加革命工作到离职休养,40多年中,从河北省石家庄市到西藏自治区,又到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地区变动大,岗位变动多,他始终坚持党的原则,按党的政策办事,坚持党的利益,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深入实际,亲自动手,有事同大家商量,密切联系群众。他任劳任怨、诚诚恳恳,兢兢业业,积极努力他做好本职工作。
王绍文同志1991年12月离职休养,曾任离休党支部委员、老年体协副主任、门球队队长,经常参加打门球活动,安度晚年。
(张文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