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陕西师范大学
王景堂

王景堂,男,汉族,生于1936年10月18日,陕西省韩城市王峰乡北砦村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

  自幼家境贫寒,9岁开始上小学,1948年面临失学,在校长刘温克先生的关心下,半工半读,为教师做些服务工作,节假日和寒暑假守护学校。1950年6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就读陕西省韩城中学,上中学时,距家90多里路,每逢假期都步行回家帮助父母做农活,他吃苦耐劳,磨炼出坚毅、自强、豁达向上的性格。1956年9月就读陕西师范学院中文科。上大学后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奠定了为社会服务的坚实基础。195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8月毕业于陕西师院,先后在陕西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工作,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和党务工作,曾任陕西师大团委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统战部部长、党委委员、纪检委委员等职。主要从事中外学生管理、政治思想教育和党务工作。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且能创造性地工作,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1960年10月至1961年11月响应党的号召,大办农业,学校和洛南县在永丰镇合办农场,他作为负责人同干部、农工开荒种粮、养猪,把收获的小麦、黄豆、生猪运回学校,改善师生的伙食。1964年春带领师生到乾县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人口普查工作半年,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又向农民学习勤劳节俭的美德。

  1965年学校第一次接受100名外国学生来校学习汉语,他们是从战火纷飞的越南来的留学生,按越方要求是为越南战后培养建设人才。在教学上分6个小班上课,每班16人或17人,每班配备1名主讲教师和1名辅导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促使越生学思结合。又从中文系挑选了部分学生和越生交朋友,做帮教工作,经过8个月的学习,越生用汉语可撰写1500多字的短文,同中国师生交流基本无语言障碍。他被安排住在留学生宿舍楼,一间房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不分昼夜和节假日,一心扑在工作上,积极为留学生服务,做了大量艰苦、耐心、细致的工作,在越南留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02年和2004年,原越南留学生阮文禄、阮文向、阮氏小和张德事先后回母校看望老师,他接待了他们。2005年9月2日,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庆60周年,原越南留学生,时任越南驻华大使陈文律先生,邀请其到北京驻华大使馆参加越南国庆60周年招待会,师生相见,回忆往事,倍感亲切。他为促进中越友谊做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在那动乱、浩劫、折腾的年代,他也曾虚度年华,后期在校落实政策办公室工作,落实干部、知识分子政策,平反“文革”中的冤假错案。

  1978年8月任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着重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重视教风、学风建设。要求教师在教改中改进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教书又育人,要求学生把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他深入教学第一线,多次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教师反映、沟通。他经常同教师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

  1979年4月任校团委书记、学生政治工作组副组长。在主持团委工作期间,重视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热爱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安排他们住在学生区,吃在学生灶,和学生朝夕相处,便于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紧抓以学习为中心的主题,开展社团活动和形式多样有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文娱活动,寓教寓乐;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学雷锋、创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树新风和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等文明礼貌活动,使青年学生的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学习目的明确。他组织学生开展治理脏、乱、差等各种劳动,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文明礼貌在校园蔚然成风,精神文明之花在校园盛开。

  1981年9月至1982年1月,在陕西省委党校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83年4月任高校干部进修班党总支副书记;1986年12月任第四党总支书记。第四党总支只有他一个专职干部,管辖8个党支部,有党员、师生700多人。他重点做了两方面的工作:1.重视对师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学习十三大精神,学习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纲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四大精神;组织3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培训班,正确认识形势,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组织党员学习贯彻全国党员教育会议精神,学习优秀党员事迹,学习党纪党风文件;召开处级干部民主生活会,总结工作,找差距,开展批评,改进工作作风;重视对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组织他们学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发展新党员,为党输送新鲜血液;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协调所管辖各单位领导之间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同心同德,做好工作。以上工作充分发挥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992年11月任党委统战部部长兼任陕西省高校统战学会副会长。1993年3月至6月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统战理论。作为一名统一战线工作者,他积极宣传统战理论、方针、政策,认真做民主党派、无党派知识分子工作。组织党外人士参观、考察,使其受到形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多次召开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知识分子座谈会,了解他们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及对学校的发展、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级和学校领导反映;重视培养党外优秀年轻干部,关心他们的成长,适时推荐到人大、政协和政府有关部门任职;经常深入到党外人士中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如住房、安装住宅电话、工作量补贴、子女升学、工作调动等;党外人士有病亲自到家或医院看望,有的党外人士不幸病故,到家中吊唁和慰问亲属,到殡仪馆向遗体告别,送去了党对党外人士的关怀和温暖。以上工作调动了党外人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为稳定学校安定团结,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从工作内容到形式力求开拓和创新,1996年8月7日,《团结报》以《这里的统战工作有色有声》为题作了报道,受到有关方面关注。1995年6月,他参加陕西省委统战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陕西六所高校统战部部长赴山东、上海学习调研,由他执笔撰写的《学习调研报告》,省委统战部和省教育工委联合发文至陕西各高校党委,要求学校做好统战部门的人员配备、经费等工作。他于1994年6月被校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1995年1月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

  他在学校党政管理岗位上敬业爱岗,在平凡的工作中奉献了40个春秋。他在工作中牢记干部就是服务,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深入教学第一线,参与野外实习,与师生同甘共苦,经常到师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一起奋斗、一道进步。他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受到教职工的赞誉。

  他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撰写的《发挥高校优势把知识贡献给社会》入选《人才智力开发与利用》一书,《切实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发表于《共产党人》杂志,《对高校党外中青年知识分子流失的思考》发表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共发表论文和文章数十篇。还参编了《党的基本知识简明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爱国主义教育知识问答300题》(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任副主编编写了《新时期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内部交流)。

  1997年3月退休后,不幸身患癌症,他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身体康复后,即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参加校庆60周年“校史展览馆”的搜集资料和组版工作,参与编写了部分校史展板讲解词,协助筹办陕西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他笔耕不辍,撰写人物传记、随笔等文章50余篇,编辑《难忘的回忆·记越南留学生在陕西师范大学》VCD光盘一辑,同他人合作主编《烛光余晖》两部(银河出版社出版),任副主编编辑《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人物传略》两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陕西师范大学校史中缺少人物传记的空白。他任我校老教授协会副秘书长,热心为大家服务,默默奉献,受到会员好评。还为构建和谐校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2001年6月被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委老干部局评为“陕西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2009年6月被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3月被陕西省老教授协会评为老教授协会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冶户川)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