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陕西师范大学
刘俊杰

刘俊杰,男,汉族,1931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白水县的一个小村庄——大雷公村。那里地理位置偏僻,土地贫瘠,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民生活贫穷。他家祖祖辈辈都是以农为业。由于从小受贫苦农民所特有的淳朴、善良、勤劳品德的耳濡目染,所以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就埋下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养成了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那时他家的经济情况十分困难,全家人的生活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劳动来勉强维持。自小他就记得父亲总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耘在那块黄土地上,而且每到冬季稍有农闲时还得下煤窑,挣一些微薄的收入,以养家糊口。这种贫困处境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有所好转。

刘俊杰同志从1939年起入本村初级小学,1944年考入白水县城新化完小,1946考入白水县初级中学。1947年秋白水县由我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此后在长达一年多时间里,白水境内就处于国共两党的游击区,学校放假,他辍学在家务农。此期间即1948年5月至10月,他参加了我党领导的人民政府为支援解放西安和大西北组织的征粮工作队,吃住在群众家,没有什么报酬。当时局势动荡,工作任务十分紧迫,他与工作队同志勤奋工作,顺利完成了任务。1949年春节过后,学校正式复学(更名为陕甘宁边区白水中学),他重新回到了学校。由于他学习努力,积极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很快就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还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1950年春代表本校出席了在西安召开的西北地区第一届学生代表会。1950年秋考入陕西省蒲城尧山高中就读,1953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3年9月考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理化系,1954年暑假,学校搬迁到吴家坟的西安师院新校址,物理、化学正式分别成立了系,他就读于物理系。在校学习的四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国家各项事业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各条战线热火朝天,全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教育战线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学校严格管理,老师认真从教,学生刻苦学习,教学质量步步提高,所以大学四年不仅是他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为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7年毕业留校,第一年做学生辅导员工作,1958年全国大跃进开始后,教育战线开展了以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教育大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完全打乱,教学安排朝令夕改,学生被随意停课,教学内容被随意删减,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正在这时他被调到系办公室工作,主要是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教改管理等。1960年陕西师院和西安师院合校,他被调任系党总支秘书,协助书记做好日常的党员教育及发展新党员等党务工作。当时一项重点工作是贯彻中央精简下放政策,这项工作涉及人数多、时间紧、困难大。为了做好工作,他深入各家各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使物理系较好地完成了任务。1963年秋到1964年他参加了两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4年4月回校后,调到教务处教学研究科任科长,主管各系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交流等。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后,受冲击批判后就被“靠边站”,直到落实干部政策时被解放,回教务处工作。1975年下放周至农场劳动。1976年调周至分校主管教学工作。1978年4月回校后调至学校声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协助所长分工主管科研业务工作。因粉碎“四人帮”时间不久,一切工作都还处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过程,尤其是教育科研战线是“文革”受害的重灾区,拨乱反正的任务十分繁重。当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是恢复正常的工作秩序,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成立以专业性质为依据的研究室,组建学术委员会等。第三是从抓好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入手,进而抓好和落实研究选题和人员配备,积极开展研究活动。第四抓好研究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经过几年来大家的共同努力,使研究所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完成研究课题5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部委级奖3项、省级7项、厅局级15项。他还结合实际撰写了《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中年科技干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等论文,1978年代表我校出席了西安市科学大会,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1978年5月被调到校机关第三党总支任代书记、书记,此时正值全党整党学习和党员重新登记之时,他认真贯彻了党中央的整党文件精神,遵照校党委的安排,组织本总支11个支部120余名党员,深入学习文件,开展讨论,提高认识,肃清“文革”流毒,并联系实际认真做好自我检查和总结,最后120余名党员都顺利通过登记,三个支部被评为全校先进,受到表彰。

1978年8月,该同志调任校人事处任处长。到人事处后他更加注意团结、依靠全处同志,在认真做好解决职工工资福利、人员调配、队伍建设等工作的同时,重点在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知识分子和干部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用了较多精力和时间,进行了教师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使一些年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同时基本解决了全校长期积压的职称问题,一些老教师通过评退的办法也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此外还对解决知识分子夫妻两地分居及家属农转非、老教师子女就业、老工人退休子女顶替等工作,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上述这些问题的妥善和及时解决,对稳定我校教师和干部队伍,都收到了良好效果。1988年他被评为教育管理副研究员职称。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试论高等学校管理干部队伍问题》一文,并在1990年西北高校管理研究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进行了重点发言。1993年他被陕西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评为高教管理优秀工作者。他先后加入了中国声学学会、陕西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陕西省高校人事管理研究会,这些对他做好本职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纵观刘俊杰同志在陕西师大的工作轨迹,应该说是陕西师大这块沃土养育了他。他的工作经历是随着师大的发展而发展的,工作能力是随着工作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他做过学生辅导员,做过教学、科研管理、党务和人事等工作。退休后还参与了《陕西师大校史》(1944—1994)的编写工作,任副主编。他勤奋敬业,实事求是,作风朴实,平易近人。他为陕西师大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奉献,是陕西师大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者及历史见证人。

(刘慧芹)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